有研究以关中杨凌杜寨村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人为长期干预下农田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等物理性状的空间变异特征,皆在揭示人为耕作管理等生产活动对土壤质量演变的作用情况,掌握区域土壤质量现状,为该地区发展农业和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陕西关中地区光热水等资源相对丰富,年均温度12.9 ℃,≥ 10 ℃积温4185 ℃;年平均降水量545 mm,其中50%降水集中在7 ~ 9 月份;年均蒸发量993.2 mm;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是粮棉油果菜等多种农作物主产区域。自解放初期到现在,实行着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制度,土壤常年处于高负荷生产状态,休闲轮作已经不在使用。
试验区选定在关中地区杨凌头道塬杜寨村西边的农田,土壤耕作、管理以及农业利用形式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土体构造以及土壤性状都清楚地记载着千百年来管理与利用的历史痕迹。土壤类型为塿土(系统分类名称为土垫旱耕人为土),供试土壤基本性状见下表。
在试验区选取三条间距为50 m 的平行线(东西方向),每隔50 m 选取一个剖面,共计24 个剖面。分为三层(0 ~ 10 cm、10 ~ 20 cm、20 ~ 30 cm),使用土壤硬度计分别测定各层土壤容重和土壤硬度,每个点重复测定3 次。在整个小麦生育期共测定3 次,分别为苗期、返青期和收获期3 个阶段,所分析数据均为3 次测定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