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成语叫“苦尽甘来”,用来形容茶最合适不过。
人类在原始社会,刚刚发现茶时就将鲜叶放在嘴中咀嚼,虽然当下苦涩,却可以让精神振奋,随后口腔内不断生津回甘,真是进山打猎必须认识的神奇植物。
到了现代,人们喝茶聊天时,依然将“回甘”作为好茶的评价标准之一,可苦味怎么好好的变成了甜呢?生病喝药的时候,药剂的苦涩可没有变甜,茶是怎么做到的呢?
似有似无,又真实存在的味道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在公开课《茶文化与茶健康》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如果茶多酚含量比较合适,形成只有一两层单分子层或者双分子层的膜,这种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王岳飞,《茶文化与茶健康》
简单来说,就是茶多酚含量合适的茶,会产生入口微苦,之后变甜的神奇感受。
另外我们人体还有一种“对比效应”,如果吃的东西很甜,喝水时则会感到有苦味。反之品尝了苦味,白水则会变甜。
也就是说回甘不完全是甜味,而是一种叫“甜感”的滋味错觉。它似有似无,又真实存在。
综合实力强的茶才有回甘
回甘也是茶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不是某一种物质造成的,茶中既有带苦涩味的物质,也有甜味的物质,配比均衡才有优良品质,才有回甘。
对茶的品质要求上,我们常说:苦涩很正常,但要化得开,能够转变成甜味。如果苦味过重,或者滋味寡淡,都会体现不出回甘的特别感受。
怎么判断茶的回甘?
喝茶时,我们将口腔内、舌面都布满茶汤,慢慢感受茶带来的微苦和收敛感。
如果能很快感觉到舌底有唾液分泌,并且唆一唆有甜甜的口感,持续很久也不减弱,那证明这款茶有很不错的回甘了。
中国文化中似乎很喜欢借物喻人,茶性高洁,且极富内涵,苦尽甘来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苦不可少,甘甜后至却让人惊喜,人生常常不正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