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杨干象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1 分布
国内 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国外 日本、朝鲜、前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英国、意大利、波兰、法国、前南斯拉夫、西班牙、荷兰、加拿大、美国。
2 寄主植物
杨干象在国内的寄主多为杨柳科植物,以杨树为主,主要有:甜杨、小黑杨、北京杨、小叶杨、中东杨、加杨、白城杨、小青杨、沙兰杨、晚花杨、健杨、加青杨、意大利214杨、新疆杨、箭杆杨、银白杨、旱柳、爆竹柳、伪蒿柳、黄花柳、赤杨、矮桦等。
3 经济重要性
杨干象又称杨干象虫、杨干隐喙象、杨干象鼻虫、杨干白尾象甲,主要危害杨柳科植物的幼树,致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树木难以成林成材,增加了造林成本。20世纪80年代,杨干象曾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大规模发生,并造成严重的灾害。1984年和1996年,杨干象先后两次被列入我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
4 形态特征
成虫 长椭圆形,黑褐色或棕褐色,无光泽。体长7.0~9.5mm。全体密被灰褐色鳞片,其间散布白色鳞片形成若干不规则的横带。前胸背板两侧,鞘翅后端1/3处及腿节上的白色鳞片较密,并混杂直立的黑色鳞片簇。鳞片簇在喙基部着生1对,在胸前背板前方着生2个,后方着生3个,在鞘翅上分列于第二及第四条刻点沟的列间部着生6个。喙弯曲,中央具1条纵隆线。前胸背板两侧近圆形,前端极窄,中央具1条细纵隆线。复眼圆形,黑色。触角9节呈膝状,棕褐色。鞘翅于后端的1/3处,向后倾斜,并逐渐缢缩,形成1个三角形斜面。臀板末端雄虫为圆形;雌虫为尖形。
雄虫 外生殖器阳具端的侧缘几乎平行,先端不扩大,略似弹头形,但不隆起,先端边缘中央有一“v”形缝。其全体淡色鳞片带有显著粉红色,特别在鞘翅后端1/3斜面处更为明显。
卵 椭圆形,长1.3mm,宽0.8mm。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9.0~13.0mm,胴部弯曲呈马蹄形,乳白色,全体疏生黄色短毛。头部黄褐色,上颚黑褐色,下颚及下唇须黄褐色。头顶有一倒“y”形蜕裂线。无侧单眼。头部前端两侧各有1根小的触角。额唇基沟完整,唇基沟为弧形。唇基梯形,表面光滑,上唇横椭圆形,前缘中央具2对刚毛;侧缘各具3个粗刚毛,背面有3对刺毛;内唇前缘有2对小齿,两侧有3个小齿,中央有“v”形硬化褐色纹。其前方有3对小齿,最前方的1对较小,上颚内缘有1钝齿。下颚叶片细长,先端内侧有粗刺并列。下颚须及下唇须均为2节。前胸具1对黄色硬皮板。中、后胸各由2小节组成。腹部1~7节由3小节组成,胸部侧板及腹部隆起。胸足退化,在足痕处有数根黄毛。气门黄褐色。
蛹 乳白色,长8.0~9.0mm。腹部背面散生许多小刺,在前胸背板上有数个突出的刺。腹部末端具1对向内弯曲的褐色几丁质小钩。
5 生物学特性
杨干象1年发生1代,以卵或1龄幼虫在寄主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卵也相继孵化。幼虫先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危害,后蛀成圆形坑道,蛀孔处的树皮常裂开如刀砍状,部分掉落而形成伤疤。5月中、下旬在坑道末端向上钻入木质部,做成蛹室,6月中旬开始羽化。羽化后经6~10d爬出羽化孔,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7月末羽化终了。成虫到嫩枝条或叶片上补充营养,形成针刺状小孔,7月下旬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2m以下的叶痕、枝痕、树皮裂缝、棱角、皮孔处,每雌一次产卵1粒,平均卵量44粒,产卵期平均36.5d,当年孵化的幼虫,将卵室咬破,不取食,在原处越冬,部分后期产下的卵,不孵化,在卵室内越冬。
6 传播途径
杨干象成虫飞翔能力差,自然扩散靠成虫爬行。人为调运携带有越冬卵或初孵幼虫的苗木或新采伐的带皮原木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7 适生范围
目前,杨干象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是北纬33°21acute;~51°42acute;,东经83°00acute;~132°58acute;,垂直分布海拔12.9~3500m,但以海拔500m以下,1月份平均温度达0℃以下,年平均气温0℃以上,年降水量400~800mm的丘陵平原杨树栽植区危害严重。
年均温偏高,春季干旱,冬季湿度偏大有利于杨干象的增殖。根据杨干象生物学特性、全国各地气象资料和寄主植物种植范围,初步推断,我国黄河以北杨柳科寄主树种分布的区域,均不能排除该虫发生的可能。
8 防治措施
在苗木未出圃前,及时进行剥芽除蘖,此项工作尽量在萌芽未木质化之前进行,以免撕裂树皮,给杨干象产卵创造场所;加强管理措施,增强树势,减少被侵害的机会;利用杨干象的非寄主植物与寄主植物混交搭配,营造混交林。
在成虫期,利用成虫振落下地后的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或在初孵幼虫期用刀片将虫子挖出后消灭。
保护杨干象鸟类天敌,采取人工招引啄木鸟等,以保护和促进其天敌资源,抑制杨干象危害的发生。
在杨干象幼虫2~3龄时,采用2.5%的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30~50倍液点涂枝干受害部位防治,或用100~200倍液喷干防治。对老龄幼虫采用磷化铝颗粒剂或膏剂堵排粪孔防治,剂量0.05g/孔。在成虫期可用25%灭幼脲油剂、15%~25%灭幼脲油胶悬剂、1%抑食肼油剂进行喷雾防治,可以降低产卵量。
杨干象检疫技术操作办法
1 主题内容及应检范围
1.1 本办法规定了杨干象的检疫检验及检疫处理操作办法。
1.2 本办法适用于林业植物检疫机构对杨柳科中杨属、柳属以及赤杨、矮桦等植物活体、木材(含原木、锯材)的检疫检验和检疫处理。
2 产地检疫
2.1 种苗繁育基地的建立
2.1.1 应选择和培育适合当地生长、对杨干象抗性较强的树种(品种)。
2.1.2 对种苗繁育基地周围的被害木,特别是严重危害而无防治价值的散生木要及时伐除。
2.2 踏查
2.2.1 在其寄主的苗木繁育基地、防护林、用材林及四旁树等地,以自然界线,或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线路(目测)踏查。
2.2.2 调查苗木(含插条、接穗)、幼树的树皮表面是否有微下凹、红褐色水渍状斑痕、呈倒马蹄形刻痕和黑褐色丝状物或木丝排出;在枝痕、休眠芽、皮孔、棱角、裂缝、伤痕或其他木栓组织是否有针刺状小黑孔。
2.2.3 调查寄主的枝干部是否有刀砍状横裂口。
2.2.4 剖开寄主的木质部检查是否有不规则的片状蛀道、幼虫或蛹。
2.2.5 确认有疫情需进一步掌握危害情况的,应设标准地(或样方)做详细调查。
2.3 标准地(或样方)调查
2.3.1 种苗繁育基地样方设置与调查
2.3.1.1 样方的累积面积应不少于调查总面积的5%。
2.3.1.2 每块样方面积为5~10msup2;,样方内的苗木应进行被害程度分级调查。
2.3.2 林分标准地样方设置与调查
2.3.2.1 按林分面积设置,30hmsup2;以下(含30hmsup2;)设1块;30~50hmsup2;设2块;50hmsup2;以上按发生总面积的2%设置。
2.3.2.2 每块标准地面积为0.1hmsup2;,采取对角线法,抽取样树30株;防护林每隔200m、四旁树每隔50~100m设1株,进行被害程度分级调查,计算10株样树上的虫口密度。
2.4 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轻 平均虫口2~5头/株
中 平均虫口6~15头/株
重 平均虫口16头/株以上
3 调运检疫
3.1 抽样比例
3.1.1 苗木(含插条、接穗)、幼树按每批货物总件数(株)的1%~5%抽取。
3.1.2 木材(含原木、锯材)按每批货物总件数(msup3;、根)的10%抽取。
3.2 抽样方法
3.2.1 苗木(含插条、接穗)、幼树按抽样比例,采取分层方式设5个样点抽样检查。
3.2.2 木材视疫情发生情况,采取楞垛表面或分层方式设点抽样检查。
3.3 现场检验
3.3.1 用毛刷蘸清水清洗苗木从根基到苗高3/4段;插条、接穗等繁殖材料清洗全株后,检查叶痕、树皮孔、棱角、裂缝等部位是否有水渍状斑痕、倒马蹄形刻痕、越冬幼虫、卵。
3.3.2 检查幼树树干是否有刀砍状裂口,取代表性木段,剖木检查是否有片状蛀道,或幼虫、蛹。
4 检疫检验
4.1 雄成虫外生殖器制作
4.1.1 用吸管将醋酸乙酯洗液蘸于雄成虫腹面,特别是在后足基节和腹板第1节连接处,经2~3min后再蘸一次。
4.1.2 将雄成虫腹面向上,用拇指和食指抵住鞘翅背面,用昆虫针插入后足基节和腹板第一节之间的缝隙内,轻轻向后一挑,将整个腹部剥离。
4.1.3 取下腹部后,置于10%~20%氢氧化钾(钠)溶液中,浸泡4~6h后,从腹面的断面直接取出外生殖器。
4.2 鉴定步骤
4.2.1 根据以下特征,鉴定是否属象虫科:上唇不真分离。触角几乎全为膝状,触角棒各节密实,触角端部明显呈棒状。上颚外喙无齿,喙因性别而不同。转节稀放长。前胸背板基部至两侧后端无隆线,腹板1~2愈合。体壁大多被鳞片。
4.2.2 根据以下特征,鉴定是否属隐喙象亚科:体多呈卵形,大而隆。被覆黑色、暗褐色、淡褐色或白色鳞片。前胸背板和鞘翅具鳞片束或毛束。喙长或短、弯,有时扁而直。胸部腹面有长或短的胸沟。胫节刺起源于端窝的隆线,向里弯;爪稀有齿。
4.2.3 根据以下特征,鉴定是否属隐喙象属: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