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乃世界之茶乡,人们把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
一片小小的树叶,汲取了天地日月之精华,沐浴过风雪雨露之灵气,经历过生与死,挺过熊熊火焰的历练,终于在不经意间落入水中,重新激活灵魂、再获新生,创造出了世间最原始、最广泛、最健康的饮品——茶。
在古代,茶曾作为一种药材而存在。据考证,距今五千年前,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的记述,是茶叶作为药用的最早记载。
在封建社会,茶是一门官商,茶园、茶市都由官府严格管控。普通老百姓对于茶,只是知其名、见其形而不知其味。茶在当时是皇室贵族、达官富人的养生臻品,是国家交往、幕府同僚之间交际的一种信物,全国各地的顶级好茶更是成为贡品专供皇帝饮用。
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喝茶是乾隆皇帝养生之重要一法,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
“喝茶祛病养生、延年益寿”这种秘而不宣的顶级圈层生活方式,直到近代才被打破。茶开始真正意义上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养生保健、待人接客的必需品。
中国人的养生思想源远流长。人们在追求茶口感的同时,逐渐注重茶对养生的功效。
众多茶品中,普洱茶以其醇厚顺滑、细腻绵稠的口感以及特殊工艺发酵过程中转化出各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成为了人们养生茶品的首选。
陈皮又以其气味芳香、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成为千万种中药材里的“万和之王”、“万臣之首”。
而普洱茶与陈皮的一次偶然相遇,碰撞出了一个“茶中新贵”——柑普茶。
古语有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世界上很多发明和创新,往往都是在不经意间实现,给人们带来大大的惊喜,留下一个个世代相传的故事。道光年间,粤东四大家”之一新会人罗天池官至云南迤西道,因“回人事件”辞官回乡,带回许多普洱茶。
回乡的当年秋天,他不慎染上感冒,妻子忙用陈皮煮水给他服用。当时正在书房品茗,他误以为妻子煮水给他泡茶,于是把陈皮汤倒入壶中,啜了一口,顿觉香味直透鼻孔,两颊生香。喝了几杯,便觉得咽喉舒畅,咳痰减少。第二天,罗天池又叫妻子煮陈皮水给他泡普洱茶,连服两天,感冒好转,心情舒畅。
至此,每喝普洱茶,他都喜欢加上陈皮一起冲泡。
当隔壁的族弟给罗天池送来自己种的柑桔时,他萌发了将两者相结合之想法。他把柑皮撕开三瓣,放置普洱茶叶,然后再将其包起来,此法虽易装茶叶,但茶叶也易散落。于是,罗天池变继续改良其做法,后来便有了当今之做法:取其干果,挖取果肉,置入茶叶,再封其挖口,晒干即可。风晒干的柑桔皮呈红褐色既干又脆,散发出淡淡的桔子清香。
普洱茶与陈皮水的一次偶然邂逅,碰撞出了传世近200年的经典茶品——柑普茶。
柑普茶是一种合成茶,它是采用新鲜柑果皮和陈年普洱茶作为原料,经过特殊的工艺加工而成。
清辛甜谧的柑果香和陈酵浓郁的普洱香相互融合,让柑果皮与茶叶在自然储存过程中吸收彼此精华。
随着时间的积累,柑果皮变成陈皮,青涩的果香味也逐渐变成了芬芳浓郁的陈皮香,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药用功效愈加显著,“一两陈皮一两金”的价值也逐渐凸显。
而普洱茶,自古以来就有“越陈越香、愈久越贵”之说;因为普洱茶存放的时间越久、茶叶与空气氧化发酵的时间越长,转化出来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也越多,从青辛苦涩的新茶滋味蜕成柔顺醇厚的口感,养生保健的价值也越高。
柑果皮是陈皮的原始材料,储存三年以上的柑果皮才能称之为陈皮。世间的陈皮有川陈皮、广陈皮等,以广陈皮为上;广陈皮中,又以新会陈皮为上品、正品,更是以经年陈藏为珍品,“百年陈皮赛黄金”绝非漫谈。《本草纲目》记载:“陈皮,其味辛、苦、温。辛能散、苦能泻能燥、温能和百病。”《中医手册》中说道:“橘皮以广东新会所产为佳,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本草纲目》关于普洱茶的功效与作用:“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以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岂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