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云南省下辖的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云南省的最南端,地处东经99°56′—101°50′,北纬21°08′′—22°36′之间,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国土面积191万km2;东西面与普洱市的江城县、普洱市相连;西北面与普洱市的澜沧县为邻;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邻近泰国和越南,与泰国的直线距离仅200km。东距太平洋的北部湾400km,西距印度洋的孟加拉湾60km。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月23日,是云南省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辖1市2县,州人民政府驻景洪市;全州有31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220个村委会,2221个村民小组;辖区内驻有1个农垦分局、10个农场和6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
西双版纳州地处亚洲大陆向中南半岛的过渡地带,属滇南峡谷一横断山脉南延部分,为无量山、怒山余脉之尾稍。全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间峰峦叠翠,此起彼伏,因纵贯全州的澜沧江及其众多支流的强裂切割,形成“河谷下切、江河纵横、山山相邻、山水相依”的地形特点。全州最高峰为勐海县勐宋乡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7m;最低点为澜沧江与南腊河交汇处,海拔477m。
西双版纳州有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葱茏,蔓藤盘根错节,不少珍稀植物都生长在热带丛林里。热带、亚热带的光热水士造就了西双版纳州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西双版纳州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久负盛名的地域品牌,是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这片仅占全国五百分之一的国土上,有植物种类5000多种,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动物种类2000多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州森林覆盖率为78.3%,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
西双版纳州是世界著名的茶树原产地之一,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也是普洱茶的发源地,种茶、制茶、饮茶、用茶和贸茶的历史悠久。其产茶的历史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唐代樊绰的《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所说“诸山”即是以当时包括西双版纳的滇南各古茶山。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记载:“普茶名重天于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端,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文中所说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今西双版纳州境内:清代,在今西双版纳州境内还形成了澜沧江以南的“古六大茶山”,即现今勐海县的南糯山、巴达、布朗山、贺开勐宋和景洪市的勐宋6座古茶山。以上古茶山被称为“西双版纳十二大古茶山”。
西双版纳州是全国古茶树资资源比较集中、保存得较完好的一个区域,至今尚保存有古茶树资源总面积25.35万亩,其中野生种古树居群面积约12.35万亩,勐海县境内的勐宋乡滑竹梁子约7.55万亩,巴达大黑山约4.7万亩,格朗和乡雷达山约1000亩。栽培种古茶树面积约13.00万亩,集中连片的古茶树园面积就有8.64万亩。
根据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对山茶属的分类系统,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包括有普洱茶、大理茶、茶、德宏茶、多脉普洱茶、苦茶和多萼茶种等7个种和变种。文字由录入,内容节选自黄炳生主编的《云南省古茶树资源概况》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