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秤的趣谈

◎秤及重量标准的起源
中国衡制起源于何时已无从稽考了,早在黄帝时期就有“隶作数,定度量衡”的说法。黄帝造做器物之说虽不免有传说的色彩,但根据当时农业经济和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国的度量衡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应该是不成的问题的。
初的一铢又是怎样确立的呢?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当时是以中等颗粒的黑黍粒,以十黍为,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也就是说当初确定“两”是以北方所产黑色黍谷等粒度的100粒重为一铢,2400粒为一两,这是先秦时代的情况。
秦统一中国后,衡制仍因前代。秦始皇在“书同文,车同轨”的改革中,也统一了度量衡。
汉朝大大整顿了度量衡制,设官专掌其事。据《汉书》载:“衡者……,职在行、鸿胪掌之。”权轻重亦是铢、两、斤、钧、石。铢的确定与周秦同,都是用北方黑黍作标准,衡的造法亦是从1200粒中等黑黍的重量为十二铢(半两),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在中国,相传范蠡是秤的。他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
到了南北朝时期,据《天工开物》记载,有位叫张僧繇的南朝人,画了一幅《执秤图》画.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的秤,应该算是早有记载、有形象的秤.这时秤的制作技巧已经相当纯熟。
到了清代,衡器分砝码、秤戥三种,存储在户部的叫作库平。权的材质有黄铜、红铜、锌、铅、生铁、熟铁等砝码有正副两套,一百两砝码每副自一分至一百两共28件;一千两砝码每副自一分至五百两共32件;一件六百两砝码,每副四圆,每小秤十斤至五十斤,小盘秤自三斤至十六斤;大戥自五十两至一百两;小戥自十两至三十两。政府议定的衡器有五种:计有库天平、商用天平、杆秤、戥秤、磅秤等。
1670年(清康熙年间),法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机械设计师吉尔.佩尔索纳.德.洛百瓦尔于1670年将他发明的案秤报送巴黎科学院。这是一种等臂双盘案秤。秤盘装在秤梁两端,下面装有刚性导杆,可在称座上相应的导孔内上下上下移动。这样,当秤梁绕轴摆动时,在导杆作用下,秤盘可做上下移动,但其水平状态保持不变。这种秤便是磅秤。直到现在,洛百瓦尔案秤仍然是上使用为普遍的商业秤。
◎常见的专业术语
1.大称量:一台电子秤不计皮重,所能称量的大的载荷;
2.小称量:一台电子秤在低于该值时会出现的一个相对误差;
3.安全载荷: 120%正常称量范围;
4.额定载荷: 正常称量范围;
5.允许误差:等级检定时允许的大偏差;
6、电子秤使用环境温度为: -10摄氏度 到 40摄氏度
7、台秤的台面规格: 25cm x 30cm30cm x 40cm40cm x 50cm 42cm x 52cm45cm x 60cm
8、解析量:一台具有计数功能的电子秤,所能分辩的小刻度;
9、解析度:一台具有计数功能的电子秤,内部具有分辩能力的一个参数;
◎有关秤的俗语
“权衡”一词早是指的一样东西,“权”是指的秤砣,“衡”是指的秤杆.“权衡”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杆秤.因为称重量时,秤砣和秤杆一定要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就习惯称为“权衡”。另外还有许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成语,比如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我心如秤”、“ 老鼠爬秤钩——自称自重”、“吃了秤砣铁了心”….从这么多耳熟能详的俗语可以看出,从古至今秤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是相当大的。到如今,秤已经不在是简单的称重的工具,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它更多的信息处理能力。各种电子秤如雨后春笋,被国民经济各部门逐步应用。比如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汽车衡、市的电子台秤、储运物资部门的电子叉车秤……甚至在医疗域,为研究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热量的调节机能,获得人体因出汗和因心脏脉动而引起体重减少的多种连续曲线等也离不开电子称重装置。总之,电子秤技术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并且已为人们越来越重视。
下面这些富创意和高科技的电子秤是不是在你的意料之外呢?
1、带电子秤的勺子。它自带有电子秤,可以将调料的重量实时显示在勺柄的显示器上,方便你做出更加美味的菜肴。
2、孕妇体重秤。这款由美国专家设计的体重秤,用不同体型剪影代替刻度,可以让妈妈们直接看到孩子的生长,同时有语音报数功能,省去了弯腰看数字的危险。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