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00吨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供应
小宇环保的设备性能原则是安全、可靠、优于国家标准、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维护简单。设备质量有保证,运输更快捷,售后更完善,得到了众多新老顾客的喜爱与支持。千百次的询价,不如一次订购,买到就是赚到,物超所值。选择小宇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什么是传统活性污泥法
传统活性污泥法又称普通活性污泥法或推流式活性污泥法,是早成功应用的运行方式,其他活性污泥法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曝气池呈长方形,混合液流态为推流式,污水和回流污泥一起从曝气池的首端进入,在曝气和水力条件的推动下,混合液均衡地向后流动,后从尾端排出,前段液流和后段液流不发生混合。废水浓度自池首至池尾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有机物降解反应的推动力较大,效率较高。曝气池需氧率沿池长逐渐降低,尾端溶解氧一般处于过剩状态,在保证末端溶解氧正常的情况下,前段混合液中溶解氧含量可能不足。推流式曝气池一般建成廊道型,为避免短路,廊道的长宽比一般不小于5:1,根据需要,有单廊道、双廊道或多廊道等形式。曝气方式可以是机械曝气,也可以采用鼓风曝气。其基本流程见图4—4。
传统活性污泥法有哪些特点
(1)优点:①处理效果好,适用于处理净化程度和稳定程度较高的污水。②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灵活调整污水处理程度的高低。③进水负荷升高时,可通过提高污泥回流比的方法予以解决。
(2)缺点:①曝气池容积大,占地面积多,基建投资多。②为避免曝气池首端混合液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进水有机负荷不能过高,因此曝气池容积负荷一般较低。③曝气池末端有可能出现供氧速率大于需氧速率的现象,动力消耗较大。④对冲击负荷适应能力较差。
厌氧- 好氧工艺是中、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适宜工艺。这是因为:
1. 厌氧法多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 能有效地降解好氧法不能去除的有机物, 具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的优点,但其出水综合的指标往往不能达到处理要求;
2. 厌氧法能耗低和运行费便宜,尤其在高浓度有机废水时,厌氧法要比好氧法经济得多;
3. 好氧法则多适用于中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 对于高浓度且水质、水量不稳定的废水的耐冲击负荷能力不如厌氧法,尤其当进水中含有高分子复杂有机物时,其处理效果往往受到严重的影响。厌氧- 好氧联合处理工艺可大大改善水质及运行的稳定性,但由于厌氧段实现了甲烷过程,因而对运行条件和操作要求较为严格,同时因原水中大量易于降解的有机物质在厌氧处理中被甲烷化后,剩余的有机物主要为难生物降解和厌氧消化的剩余产物, 因而尽管其后续的好氧处理进水负荷得到大大降低,但处理效率仍较低。此外,该工艺须考虑复杂的气体回收利用设施,从而增加基建费用。而水解酸化工艺则将厌氧处理控制在产酸阶段, 不仅降低了对环境条件(如温度、p h、do 等) 的要求, 使厌氧段所需容积缩小,同时也可不考虑气体的利用系统,从而节省基建费用。由于厌氧段控制在水解酸
化阶段,经水解后原水中易降解物质的减少较少,而原来难以降解的大分子物质则被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物质,从而使废水的可生化性及降解速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其后续好氧处理可在较短的hrt下达到较高的处理率。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即是将厌氧消化中的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分开,以便获得各自优的运行工况。与水解酸化过程相比, 其产酸段对产物的要求是不同的(以乙酸为其产物) 。
合建式曝气池有哪些基本要求
(1)曝气池深度不宜太大,当曝气池直径小于17m时,池深不应超过4.5m。曝气叶轮直径≥1m时,曝气区超高要≥1.2m,曝气叶轮直径。
(2)曝气混合液通过回流窗进入导流区,回流窗可以起到消减旋流的整流作用,过窗流速为0.1~0.2mm/s,窗上设调节闸门。回流窗的高度为600mm,宽度一般为400或500mm,通常回流窗口的总开口宽度与曝气筒周长之比为30%~40%。
(3)导流区位于曝气区和沉淀区之间,其作用是消能和防止旋流,并释放出曝气混合液中挟带的气泡。导流区的宽度和高度分别为0.6m和1.5m左右,水力停留时问为4~6min,沉降流速以5~7mm/s为宜,同时设置辐射状导流板5~7块。
(4)曝气区底部的顺流圈的作用是为了避免曝气机的强烈搅拌对污泥区和沉淀区产生干扰,并消除污泥回流时对曝气区产生的不利影响。顺流圈底部直径应比池底直径大200~300mm,不论曝气池直径大小,顺流圈的长度均采用600mm,顺流圈距离池底为350mm。
(5)沉淀区高度一般为1.6~1.8m,当曝气池中mlss为3~4g/l时,而且出水三角堰的水平度必须合格,沉淀区底部污泥区的容积要求可以贮存2h泥量。
(6)污泥区底部有回流缝与曝气区相通,依靠表面曝气机的提升力使污泥循环回流。为保证回流缝不被堵塞,缝隙尺寸必须足够大,一般回流缝宽150一300mm、长600mm、倾角为45°,回流缝的流速通常为15~20ram/s。
(7)合建式曝气池回流比较大(r为3~5),因此这种曝气池的名义停留时间虽然有3~5h,但实际上往往不到1h,属于短时曝气。
废水预处理单元
考虑树脂序批生产,废水水量、水质波动大的特点,预处理单元由集水井、调节池、混凝反应池、沉淀池组成。废水通过集水井收集泵入调节池,以达到调节水量、均化水质的目的。再通过混凝反应沉淀作用,使悬浮物和部分有机污染物沉淀分离去除,降低cod、ss 浓度,减少后续处理的负荷。
② a 级水解酸化-a 级生物接触氧化
a 级水解酸化池主要利用厌氧过程中水解酸化阶段产酸菌的作用,将水中结构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水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好氧生物处理提供必要的条件[3]。
a 级生物接触氧化池主要为高负荷生物吸附段,它利用活性污泥的吸附混凝特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污水中有机物吸附于活性污泥上,然后进行部分降解,产生的生物污泥在a 级沉淀池中沉降,部分回流至a 级曝气池,剩余污泥由此排出系统。
③ b 级水解酸化-b 级生物接触氧化
污水经a 级接触氧化处理,有机污染物可吸附降解60%,随后进入b 级水解酸化池-b 级接触氧化池。在b 级水解池中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得到进一步的水解,废水可生化性进一步提高,b 级接触氧化通常以低负荷长泥龄运行,可使剩余污染物得到有效降解。池内设组合生物填料,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使废水得到净化。
什么是吸附一再生活性污泥法
吸附一再生活性污泥法又称生物吸附法或接触稳定法,其主要特点是将活性污泥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吸附和代谢稳定两个过程,在各自反应器内分别进行。污水和已在再生池经过充分再生、具有很高活性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吸附池,二者充分混合接触15~60min后,大部分有机污染物被活性污泥吸附,污水得到净化。吸附一再牛法的基本工艺流程见图4—6。
吸附一再生活性污泥法优缺点如何
(1)优点:
①对呈悬浮、胶体状态的有机物去除*,适于处理悬浮性有机物较多的工业废水。
②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净化构筑物吸附池和再生池容积较小,占地面积少,基建投资少。
③由于吸附一再生活性污泥法需氧量比较均匀,氧利用率较高,能耗较低。
④由于吸附一再生活性污泥法回流污泥量大,且大量污泥集中在再生池,当吸附池内活性污泥受到破坏后,可迅速引入再生池污泥予以补救,因此具有一定冲击负荷适应能力。
(2)缺点:
①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处理出水水质较差。
②对溶解性有机物比例较大的工业废水处理效果不好。
什么是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又称分段进水活性污泥法或多段进水活性污泥法,是针对传统活性污泥法存在的弊端进行了一些改革的运行方式。污水沿池长分段注入曝气池,使有机负荷在池内分布比较均衡,缓解了传统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内供氧速率与需氧速率存在的矛盾,沿池长f/m分布均匀,有利于降低能耗,又能充分发挥活性污泥微生物的降解功能。曝气方式一般采用鼓风曝气。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有哪些特点
(1)优点:
①池体容积比传统法小三分之一以上,适于处理水质相对稳定的各类污水。
②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提高了空气的利率,即能耗较低。
③污水沿池长分段注入,提高了曝气池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④曝气池出口混合液中活性污泥不易处于过氧化状态,在二沉池内固液分离效果较好。
(2)缺点:
①曝气池后段进水因污泥浓度较低、处理时问较短,有时影响出水水质。
②分段注入曝气池的污水,如果不能与原混合液立即混合均匀,会影响处理效果。
目前处理城市废水主要采用生化处理法,但由于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原水大部分来自食品工业,废水的有机物浓度较高,因此必须经一定预处理后再进行生化处理。预处理工艺采用混凝沉淀法,加少量的混凝剂可去除废水中50%以上的有机物。
处理中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常常需要在好氧处理系统前段设置厌氧预处理段,水解酸化可以将废水中的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易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水力停留时间较短,只部分降解有机物,达到降低好氧生物阶段的负荷、改善废水营养平衡的目的。
好氧处理系统采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即cast工艺,指设有生物选择器及兼氧区和主反应区的可变容积反应池,生物选择器可有效防止污泥膨胀,以序批曝气—非曝气方式运行的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在一个反应器中完成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泥水分离的处理功能。它的循环操作运行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充水-曝气阶段、沉淀阶段、滗水(上清液排出)、闲置阶段。cast工艺具有运行方式灵活、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适合小规模污水的生化处理。
什么是*混合活性污泥法
*混合活性污泥法是指污水进入曝气池后,立即与回流污泥及池内原有混合液充分混合,起到了对污水进行稀释的作用的一种方法。曝气方式多采用机械曝气,也有采用鼓风曝气的。*混合活性污泥法的曝气池与二沉池可以合建也可以分建,比较常见的是合建式圆形池。
典型的*混合活性污泥法为圆形表面曝气池,也称加速曝气池,其构造和机械澄清池类似。合建式圆形*混合曝气池可分为曝气区、沉淀区、污泥区和导流区四个功能区,加上回流窗、回流缝、曝气叶轮、减速机及电机等,组成曝气、沉淀于一池内的生物处理装置。
混合活性污泥法有哪些特点
(1)优点:
①污泥回流比大,对冲击负荷的缓冲作用也较大,因而对冲击负荷适应能力较强,适于处理高浓度的有机污水。
②曝气池内各个部位的需氧量相同,能大限度地节约动力消耗,表面曝气机动力效率较高。
③可使曝气池与沉淀池合建,不用单独设置污泥回流系统,易于管理。
(2)缺点:
①连续进出水的条件下,容易产生短流,影响出水水质。
②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出水水质较差,且不稳定。
③合建池构造复杂,运行方式复杂。
水解酸化、混合厌氧和两相厌氧由于各自的作用不同、对产物要求及处理程度的不同, 对各自的运行和操作要求也不同:
1. eh 不同。在混合厌氧消化系统中,由于承担水解和酸化功能的微生物与产甲烷菌共处于一个反应器中,整个反应器的氧化还原电位eh 须严格控制在- 300mv 以下以满足甲烷菌的要求,因而其水解酸化菌也是在此eh 值下工作的。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则将产酸相的eh 控制在- 100~ - 300mv 之间。对水解酸化- 好氧工艺而言,只要将eh 控制在+ 50mv 下即可发生有效的水解酸化作用;
2. ph 要求不同。混合厌氧处理系统中,由于控制处理效能的步骤是产甲烷,因而其p h 通常控制在甲烷菌生长的佳范围(6. 8~7. 2) 以内。两相工艺中则为控制其产物的形态而将ph 严格控制在6. 0~6. 5 之间,p h 的变化将引起产物的变化而造成对产甲烷相的抑制。对水解酸化工艺而言,由于其后续处理为好氧工艺, 因而对p h 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且由于水解酸化菌对p h 的适应性较强,因而其适宜p h 范围较宽(适宜值为3. 5~10 ,优值为5. 5~6. 5).
3. 温度( t) 的不同。对于混合厌氧系统和两个系统而言,对温度的要求均严格,要么控制在中温(30~35 ℃) ,要么控制在高温(50~55 ℃) 。而水解酸化工艺则对温度无特殊要求,在常温下仍可获得满意的效果。研究表明,当温度在10~20 ℃之间变化时,水解酸化反应速率变化不大,说明水解酸化微生物对低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
4. 参与微生物种群及产物的不同。混合厌氧工艺中,由于严格控制在厌氧条件下运行,其优势微生物种群为专性厌氧菌,因而完成水解作用的微生物以厌氧菌为主。两相工艺中则因所控制的eh 值的不同而以不同菌群存在。如eh 较低时,以专性厌氧菌为主,而eh 值较高时则以兼性菌为主。水解酸化工艺通常可在兼性条件下运行,因而其微生物菌群多以厌氧和兼氧菌的混合菌群,有时也以兼性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