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生物识别标准7月实施 公共安全领域迎机遇&挑战

近日,从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获悉,*、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2017年第32号中国标准公告,其中涉及公共安全领域生物特征识别的多项标准,该系列多项标准预计将于2018年07月01日实施。毋庸置疑,作为生物识别应用为广泛的公共安全领域将迎来新的一轮机遇和挑战。
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安防市场的发展,一种技术的成熟与否要通过产品的实际应用才能知道,它不仅决定市场的发展步伐也决定产品的命运。生物识别技术的爆发并非偶然。在当前新形势下,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人员安全防范与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公共安全领域中智能、、快速实现人员相关信息的采集、捕捉与处理的需求巨大。而公共安全领域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强劲的生物识别业务应用需求。通过遍布于城市各个车站、码头、旅馆、二手市场、网吧等场所的摄像机,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过往人员的非接触式捕捉、识别与监控。
生物识别走向成熟 迎来发展良机
事实上,2002年上映的科幻动作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描绘的未来世界中生物识别就已经跃然在人们眼前。帅气的汤姆克鲁斯用手势操作电脑的场景相信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微软公司推出的人气产品kinect使这种动作识别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从电影到现实,生物识别作为安防领域科技应用,正以积极的姿态走向市场,深入行业应用。专项支持信息安全,生物识别迎发展良机,于此同时,识别技术正逐渐走向成熟。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人类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这里的生物特征通常具有的(与他人不同)、可以测量或可自动识别和验证、遗传性或终身不变等特点。所谓生物识别的核心在于如何获取这些生物特征,并将之转换为数字信息,存储于计算机中,利用可靠的匹配算法来完成验证与识别个人身份的过程。近几年生物识别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以及指静脉识别方面已经实现大规模商用,广泛地应用在安全防范领域。
回顾:国内生物识别标准化进程
我国生物特征识别行业早发展的是指纹识别技术,基本与国外同步,早在80年代初就开始了研究,并掌握了核心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成熟。而我国对于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掌形识别等生物认证技术研究的开展则在1996年之后。1996年,现任*副秘书长、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谭铁牛入选中科院的“百人计划”,辞去英国雷丁大学的终身教职务回国,开辟了基于人的生物特征的身份鉴别等前沿领域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开始了我国对人脸、虹膜、掌纹等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研究。
目前,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是我国具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科研机构,在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等领域均已取得了国内或的研究成果。以国内科研单位、高校的生物特征识别科研成果为依托,北京中科虹霸、北京行者、中科奥森、北京数字指通、北大高科、杭州中正生物认证有限公司、上海银晨科技、道肯奇等一批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高新技术公司慢慢发展起来,带动着行业的发展。
自2003年后,生物特征识别行业步入成*,主要特征有:产品体系已建立,技术标准逐渐完善,行业内企业数量激增(目前从业公司已上千家),产品成本已大幅度下降,技术已获得客户广泛认可,各领域应用渐趋普及,行业体系也已成型。在此阶段,中国生物特征识别行业开始诞生了一批在细分市场具有*优势的企业,如北京艾迪沃德指纹科技、北大高科、中控电子在科刑侦和社保指纹门锁指纹考勤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优势。
我国《信息安全技术虹膜识别系统技术要求》(gb/t20979-2007)标准,经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将于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个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对我国生物特征识别产业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这是我国生物识别行业的个标准。
小结:生物识别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尤其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生物识别分析技术应用到公共安全领域,将成为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强化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的又一科技“利剑”,在提升公共安全应用科技含量和业务处理效率的同时,将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公安行业业务应用中,贴合公安实战需求,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多种应用。生物识别标准发布,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保障有着重要意义,行业发展将会更加规范,相对而言,公共安全领域也迎来诸多机遇和新一轮的挑战。(本文根据生物圈、安防知识网、数据安防,rfid世界网等整理)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