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新压铸模具压铸工艺参数的预先快速择定进行研究

压铸件缩孔缩松现象产生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由于金属熔体充型后,由液相转变成固相时必然存在的相变收缩。由于压铸件的凝固特点是从外向内冷却,当铸件壁厚较大时,内部必然产生缩孔缩松问题。所以,就压铸件来说,特别是就厚大的压铸件来说,存在缩孔缩松问题是必然的,是不可以解决的。
2、解决压铸件缩孔缩松缺陷的*途径
压铸件缩孔缩松问题,不能从压铸工艺本身得到*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超越该工艺,或者说是从系统外寻求解决的办法。这个办法又是什么呢?
从工艺原理上说,解决铸件缩孔缩松缺陷,只能按照通过补缩的工艺思想进行。铸件凝固过程的相变收缩,是一种自然的物理的现象,我们不能逆这种自然现象的规律,而只能遵循它的规律,解决这个问题。
3、补缩的两种途径
对铸件的补缩,有两种途径,一是自然的补缩,一是强制的补缩。
要实现自然的补缩,我们的铸造工艺系统中,就要有能实现“顺序凝固”的工艺措施。很多人直觉地以为,采用低压铸造方法就能解决铸件的缩孔缩松缺陷,但事实并不是这么回事。运用低压铸造工艺,并不等于就能解决铸件的缩孔缩松缺陷,如果低压铸造工艺系统没有设有补缩的工艺措施,那么,这种低压铸造手段生产出来的毛坯,也是可能百分之一百存在缩孔缩松缺陷的。
由于压铸工艺本身的特点,要设立自然的“顺序凝固”的工艺措施是比较困难的,也是比较复杂的。zui根本的原因还可能是,“顺序凝固”的工艺措施,总要求铸件有比较长的凝固时间,这一点,与压铸工艺本身有点矛盾。
强制凝固补缩的zui大特点是凝固时间短,一般只及“顺序凝固”的四分之一或更短,所以,在压铸工艺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强制的补缩工艺措施,是与压铸工艺特点相适应的,能很好解决压铸件的缩孔缩松问题。
4、强制补缩的两种程度:挤压补缩和锻压补缩
实现铸件的强制补缩可以达到有两种程度。一种是基本的可以消除铸件缩孔缩松缺陷的程度,一种是能使毛坯内部达到破碎晶粒或锻态组织的程度。如果要用不同的词来表述这两种不同程度话,那么,前者我们可以用“挤压补缩”来表达,后者,我们可以用“锻压补缩”来表达。
要充分注意的一个认识,分清的一个概念是,补缩都是一种直接的手段,它不能间接完成。工艺上,我们可以有一个工艺参数来表达,这就是“补缩压强”。
物理原理上,压强这个概念有两种情况可出现,一种是在液体场合,即“阿基米德定律”的场合,为分清楚,我们定义它为“液态压强”,而另一种出现在固态场合,我们定义它为“固态压强”。要注意的是,这两种不同状态下出现的压强概念的适用条件。我们如果混淆了,就会出现大问题。
“液态压强”,它只适用于液体系统,它的压强方向是可以传递的,可以转弯的,但在固相系统*不适用。
压铸件的补缩,是在半固态与固态之间出现的,它的压强值,是有方向的,是一种矢量压强,它的方向与施加的补缩力方向相同。
所以,那种以为通过提高压铸机压射缸的压力,通过提高压射充型比压来解决压铸件的缩孔缩松,以为这个压射比压可以传递到铸件凝固阶段的全过程,实现铸件补缩思想,是*错误的。
5、采用“先压铸充型,后模锻补缩”的工艺
“先压铸充型,后模锻补缩”的工艺是解决铸件缩孔缩松缺陷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手段。“先压铸充型,后模锻补缩”的工艺,我们可简称为“压铸模锻”工艺。它的本质,是一种连铸连锻工艺,就是将压铸工艺与液态模锻工艺相结合,将这两种设备的zui有效功能组合在一起,完成整个工艺过程。
这种连铸连锻的“压铸模锻”设备,外型与普通立式或卧式的压铸机很相似,其实就是在压铸机上,增加了液压的锻压头。可以加上的zui大锻压补缩力,能等于压铸机的zui大锁模力。
要注意的是,这种压铸模锻机zui重要的公称参数,并不是锁模力,而是模锻补缩力,相当于四柱油压机的锻压力意义,这是我们在设备选择时必须充分留意的。不然,买了一台锁模力很大,但模锻补缩力很小的压铸模锻设备,其使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运用这种压铸模锻机生产的毛坯,尺寸精度很高,表面光洁度也*,可以相当于6级以上机加工手段所能达到的精度与表面粗糙度水平。它已能归属于“极限成形”----的工艺手段,比“无切削少余量成形”工艺更进了一步研究对既定条件下压铸模具的压铸工艺参数进行快速择定。新模具调试生产前,预选经计算得出其压铸工艺参数,实际调试生产中以此为基础,在工艺参数设置上少走弯路,快速完成模具调试,生产出合格产品。
压铸模具费用在压铸件成本中占较大比重,而且压铸模具费用又是分摊到每个压铸件的成本中去的,这就需要我们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模具生产次数,以提高压铸模具的总体寿命,尽可能降低压铸模具费用在每个压铸件成本中的分摊,创造更大的效益。
对于如何提高模具寿命,我们zui常想到的可能有模具采用模具温度控制系统,模具成型部分定期消应力处理和表面强化,合理的浇注排溢系统,以及在满足产品要求的同时采用较低的压力、速度和温度等工艺参数等。但却往往忽略了新模具的调试生产过程,若不对该过程进行控制,甚至有可能模具的生产次数已经达到消应力的模次,却还未调试完成,没有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单个压铸件的成本。为了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给以后的生产打好基础,本文对既定条件下新压铸模具压铸工艺参数的预先快速择定进行研究。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