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或*或短期与机体组织接触,每次插入或拔出组织时,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灼烧疼痛感,易引起相应的粘膜损伤,甚至组织发炎。这主要由于*表面材质与肌体组织的摩擦系数较大,对此,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采用了多种手段对*的表面进行润滑处理,以减轻患者医源性痛苦。
一、石蜡油或络合碘外涂
石蜡油是矿物油的一种,用棉球蘸取一定量涂抹在*表面, 使之具有良好的润滑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这种方法存在几点风险:1、棉球涂抹增加了细菌的感染几率;2、石蜡油不被粘膜吸收,如操作不慎误入气管或渗入组织,易引起其他病症。因此,这种润滑方法逐渐被行业所淘汰。络合碘涂抹是近些年的新尝试和新研究。络合碘即为碘伏,是由碘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络合而成的,是一种无毒、无味的传统杀菌剂。同时,它又是一种水溶性试剂,较强的粘膜渗透性使之作为*润滑剂使用时兼具杀菌功效,防止细菌经*携带入膀胱,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的几率。这种外涂的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但存在两点共同的弊端:1、无法使*每个部位得到充分润滑;2、在插管过程中,润滑剂与尿道不断摩擦、持续损耗,增加了*与尿道的摩擦伤害。
二、硅胶涂层
硅胶涂层*主要是用可固化的硅胶弹性体通过浸渍、喷雾或刷抹等方法粘附在*表层上,形成一层硅胶弹性体润滑膜。经实践检验,反复浸渍的方法效果,可以有效控制涂层的总厚度及各部位的均匀性。当涂层达到规定厚度后,将导管置于室温25℃、10-50%rh条件下固化16小时,七天内该润滑膜达到理想的特性。这种采用硅胶涂层的*可减少插入时与机体组织的摩擦和损伤,降低感染的风险。
三、水溶性润滑涂层
这种方法首先将稳定的聚合物溶液涂覆在*表层,烘干后,将与之不发生化学反应的亲水聚合物作为表层键合在稳定聚合物涂覆层上,再次烘干后即可成为固态水溶性润滑涂层。聚合物溶液宜选择具有较强附着性的纤维素酯类作为基材,增加涂层与导管表层的牢固性。亲水聚合物的选择关系到涂层润滑效果的好坏,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一种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多年的临床应用证实了其具有良好的生理相容性和溶解性,适宜作为*的润滑层。在干态情况下,经水溶性润滑涂层的*与普通*无异,当涂层与水性液体接触时,pvp分子迅速吸收水分形成亲水凝胶层且不会脱落,插管时起到充分润滑作用。经实验证明,随着pvp涂覆含量的增加,导管表面的摩擦系数逐渐减小,这是由于pvp含量增加,与*表面缠结的pvp分子越多,吸水后形成的水凝胶层越厚,水分子的凝聚减少了导管基材与外界组织的摩擦面积,摩擦系数相应降低。采用这种方法,除了使*对尿道的摩擦力得到zui大程度的降低、减少了患者疼痛和感染的几率外,安全性也大幅提升。
在pvp涂覆过程中,pvp的含水量会对润滑效果产生一定影响。由于自身特性和吸潮的原因,pvp原料的含水量在3%~5%,经行业专家验证,当含水量超过1%时,涂覆易出现不均匀的现象,导致润滑性不理想。因此建议涂覆前对pvp原料进行干燥处理,使其含水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兰光包装安全检测中心同样对经过润滑处理的三种*的摩擦系数指标进行了检测。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是润滑效果还是稳定持久性,采用pvp对*表面进行润滑处理效果均优于石蜡油,利用此法制得的*在使用中只需浸入无菌水中,迅速形成的亲水凝胶层异常润滑,*降低了*与肌体组织的摩擦系数和病患的插管痛苦,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因此,该法可视为*表面润滑处理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