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推特持有者、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日前在一档电视节目中透露,他计划打造一款名为“truthgpt”(真相生成预训练转换器)的产品,以替代当红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节目中,马斯克将truthgpt描绘成一款“试图了解宇宙本质的极限、追求真理的人工智能产品”。
马斯克与推出chatgpt的人工智能公司openai颇有渊源。2015年12月,他与reid hoffman、sam altman等人 在旧金山创立openai。openai成立的初衷是制衡谷歌的deepmind,同时也是为了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使用ai的权利”,因此公司定位于“一家开源、非营利性机构”。马斯克不仅是openai的早期投资者,还是董事会联席主席,甚至连公司的名字“openai”都是他起的。
然而,科学奇迹从来都不是由“慈善”创造的。openai于2016年先后发布了强化学习研究平台 openai gym公测版和用于测量、训练的通用软件平台universe,但这两款产品都没有引起太大的市场反响;在2017年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openai都在为生成预训练模型(gpt)打基础,其推出的语言模型gpt-1和语言模型gpt-2,具备了基本的阅读理解、机器翻译、问题解答和摘要能力。但随着研发的深入,所消耗的计算资源每 3~4 个月就要翻一番,这意味着资金投入要与资源消耗的指数级增长相匹配,openai的10亿美元初始启动资金难免捉襟见肘。
2018年2月,马斯克辞去了openai董事会的职务,对外宣称的原因是避免与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的人工智能系统产生业务冲突。他在推特上发文称:“特斯拉与openai在争夺同一批人,而且我不赞成openai团队想做的某些事情。”
马斯克离开的第二年,openai如愿以偿地从一家非营利性机构,转变为“有限营利”企业,并通过新成立的openai lp合法地引入风险投资基金。也就在这一年,信息业巨头微软向 openai lp提供了10亿美元资金,将其估值提升到接近30亿美元。此后,微软分别于2021年和2023年追加了2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投资。在此期间,openai也迎来了事业上的腾飞,2020年发布了大型自然语言模型gpt-3并持续迭代;2021年推出了文本描述图像生成模型dall-e;2022年底基于gpt-3.5推出引爆全球的ai 聊天机器人chatgpt;2023年其新推出的gpt-4在功能上已达到“人工智能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过,马斯克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openai最初是作为一个开源、非营利性机构创建的,这也是我为它取名‘open’ai的原因。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闭源的、谋取最大利润的公司,由微软实际控制。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如此看来,资本改变了openai的“初心”,却成就了chatgpt。伴随着chatgpt的巨大成功,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2022年全球生成式 ai 初创公司融资创下了新的纪录,cb insights数据显示,该领域股权融资案例多达110笔,融资额超过26亿美元。较大规模的融资案例包括:人工智能模型开发和研究机构anthropic的5.8亿美元b轮融资、人机交互界面公司inflection ai 的225万美元a轮融资、自然语言处理软件开发公司cohere 的1.25亿美元b轮融资,以及jasper 的125万美元a轮融资。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有6家公司达到“独角兽”标准(估值10亿美元),分别是openai、hugging face、lightricks、jasper、glean、stability ai。
就连openai也开始通过投资下一代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巩固其人工智能模型开发领先者的地位。2022年11月,openai 宣布推出名为“converge”的加速器计划,为早期 ai 初创公司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其中就包括converge以及机器人初创企业“1x”等。
在这些“资本的宠儿”里,谁能成为“第二个openai”呢?
以上就是资本裹挟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