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环保业务投资体量从4000亿元上涨至2万亿之际,环保产业链却迎来了不期而遇的寒流。几近同一时间,环保ppp项目也从“抢也抢不到”趋向无人问津的尴尬处境。
现在是环保的寒冬,那么春天还有多远?面对这个问题,环保ppp项目又究竟路在何方?
从一个初露头角的“小伙子”到聚光灯下坐拥14万亿身价的“土豪”,ppp模式只用了三年时间。作为ppp项目早的拓荒者,亦是久结“良缘”的运作模式,得益于政策利好的环保行业ppp项目近年来迎来井喷式增长。“2013年以来,在*和*两大部门的大力推动下,ppp模式如燎原之火迅速成为基建领域主流,其中环境项目的占比是大的。”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说。虽然环保对于ppp项目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但中标环保ppp项目数量和总的投资金额都维持着大幅增长的态势。
受益于这一旨在破局“钱荒”的项目运作模式,环保供给刚需在得以快速释放的同时,亦让众多企业找到了掘金环保市场的有力支点。其中,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明显的就是通过环保ppp项目的方式。根据全国ppp中心平台的数据,目前参与ppp项目的近7000家企业中,民营资本和外资总共占比达到了半壁江山。尤其是在市场开发较早、现金流回报比较稳定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民营资本的参与率更是高达80.94%。这意味着民资对整个生态环保领域ppp有和带动作用。
但一场关于不规范项目的清库风暴,让环保产业对ppp由热捧转为疏远。2017年11月*发布的一份《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这一文件的出台被视为整个行业的转折。ppp清库和地方政府去杠杆使得环保项目落地变慢,环保公司对于ppp的态度由乐观变为审慎。
短短一年时间,“抢项目”的盛况已经不再,2018年ppp则直接进入了沉寂时刻。ppp项目曾一度是环保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但今年以来这种情况急转直下。截至同年10月,*清理超过2400个ppp项目,合计近30000亿的投资额;整改项目近2000个,合计30900亿投资额。另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从“92号文”发布之日起至4月4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退库项目达2330个。
通知过后大批ppp不规范的项目得以清理出库,很多此前高歌猛进的环保ppp中标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并持续至今。这期间,环保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2018年中旬,“ppp项目股”东方园林发布了“凉”发债公告,10亿元公司债拟募集计划,实际募集资金只有0.5亿元。本来期待强监管拉动更多环保市场以及投资高峰的到来,但实际上却并未带来产业的“春天”,反而是进入了“寒冬”。
今年前三季度,环境治理企业费用率增加、融资成本加大、受阻明显,回款压力向上游传导。同一时期,环保板块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6.9%。处于“外热内冷”的环保板块,行业整体业绩已逐步出现下滑态势。与之前相对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相比,政策对排污的约束性大大提高,令市场倍感压力。“环保强监管”不仅仅是指环保督查(督察),还有《“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等一系列要求。
而环保ppp遇冷,根源在钱和风险。一些业界观点认为,“前几年,特别是2015年、2016年,ppp处于发烧的状态,不是属于春天,而是发烧、虚火、过热。”ppp规范化管理水平、后续支付能力、企业专业化水平等也对项目是一个考验。此外,环保领域ppp普遍存在回报机制不健全、边界责任界定不清晰、项目落地比较慢的问题。
如今风暴过后,重启后的ppp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环保类ppp正在回归“专业化治理”便是其中之一。知情人士透露,*正在着手按照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多方面进行监管和扶持ppp模式的市场环境。随着ppp运作逐步规范,生态环保类ppp项目将成为重点,扩大内需与生态环境改善将产生良性互动。而更多环保ppp项目会向集中,民企有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