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袋蛾

名称:袋蛾
学名:
类属:鳞翅目袋蛾科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形态特征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袋蛾袋蛾袋蛾袋蛾 分布与危害 大袋蛾(claniavariegatasnellen)分布于甸淮河以南;茶袋蛾(claniaminusculabutler)、桉袋蛾(acanthepsychesubferalabatahampson)、白囊袋蛾(chalioideskondonismats.),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
幼虫取食树叶、嫩枝皮及幼果。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实,使枝条枯萎或整株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态,雌虫高度退化,蛆形;雄虫高度特化,有翅。幼虫居于各种各样丝质袋中,负袋而行,蛹化于袋中。
发生规律 长江流域1年1代,个别种或在南方有1年2代的,以老熟幼虫在袋囊内越冬。翌年春天一般不再活动、取食,或稍微活取食;桉袋蛾需活动为害。
4种袋蛾在浙江的发生期如下:4-6月,越冬老熟幼虫在袋囊中调转头向下,脱最后一次皮化蛹,蛹头向着排泄口,以利成虫羽化爬出袋囊。羽化时间多在下午或晚上,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在袋囊内,雄成虫羽化时,将1/2蛹壳留在袋囊中。羽化后次日清晨或傍晚交尾。交尾时,雌成虫将头伸出袋囊排泄口外,袋蛾性信息激素释放点在头部,以诱引雄成虫,雄成虫交尾时将腹部伸入雌虫袋囊内。交尾后,雌成虫产卵于蛹壳内,并将尾端绒毛覆盖在卵堆上。每雌产卵量因种类而异,一般100-300余粒,个别种多达2000粒。卵经15-20天孵化,孵化多在白天。初孵幼虫吃去卵壳,从袋囊排泄口蜂拥而出,吐丝下垂,随风吹到枝叶下,咬取枝叶表皮吐丝缠身做袋囊;有的种类在袋囊上爬行,咬剥旧袋囊做自己的袋囊。初龄幼虫仅食叶片表皮,虫龄增加,食叶量加大,大袋蛾一生食叶36m2,取食时间在早晚及阴天。10月中、下旬,幼虫逐渐抽枝梢转移,将袋囊用丝牢牢固定在枝上,袋口用丝封闭越冬。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营林措施,科学肥水,提高植株抗性,减少为害;根据初龄幼虫集中为害习性,剪除虫枝,消灭幼虫;越冬袋囊,高挂树枝,人工摘除消灭。
(2)药剂防治。
幼虫期喷2.5%敌杀死乳油10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5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尤为敌百虫效果好,或喷每克含孢子100亿的青虫菌1000倍液。 防治药械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