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钱”是一个本月在苹果软件店卖了很短时间的iphone应用软件,它的售价达999.99美元,但除了在iphone上显示一颗红光四溢的宝石外,什么也不做。看到它除了引来讥讽声外并没有用处,苹果很快拔出了它。
过去苹果公司曾和开发人员对抗并删除他们的程序。苹果的老板斯蒂夫·乔布斯甚至承认iphone有一个“删除开关”,可以让公司远程删除用户手机上的软件。“我们很有乐观不会执行删除开关,不过我们不保证不会执行删除。”他对华尔街日报说。
苹果的企业文化以封闭著称,通过严密的监控硬件和软件,公司相信可以更好的确保产品运行。向独立的开发人员开放他们的系统必然会失去一些他们不愿放弃的控制手段。其它公司也有同感。
今天技术公司处于这样的困境:开放以吸引社区;还是封闭以确保高质量和维持传统商业模式。苹果的经验表明,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很不容易。
这其间有巨大的风险。zui近出版的一本书,“互联网的未来-及何阻止它”(耶鲁大学出版社,泽特雷恩,2008),哈佛法学院的乔纳森·泽特雷恩警告说,技术公司总是喜欢推出“锁链装置”--通过执行一组小的被禁止的行为,技术公司和他们选定的销售商可以获得*控制权的装置,比如手机或gps装置,而不是类似个人电脑(pcs)这样的通用装置。
公司有适当的理由控制用户如何使用他们的产品,诸如安全保障或版权保护。然而侵略性监控的风险是牺牲计算机技术的“再生力”--就是,来自四面八方不断的不可预测的驱动创新的进步。泽特雷恩担心锁链装置的增长必然会铲除很多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互联网和个人计算的自由。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在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商业发售时,都配有厂家的软件,甚至是出租而不是立即卖掉。由于计算机的复杂性,多数客户对这些感觉良好。
随后业界逐渐发展成明显的两个领域:计算机本身(硬件)和使它工作的代码(软件)。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独立软件公司开始蓬勃发展,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专有技术。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
今天由于开源软件对专有技术的挑战,业界的基石开始移动。如同早期受制于计算机厂家的软件,后来客户同样受制于软件商的应用程序和升级服务。开源把用户从软件商那解放出来,同时使得公司能利用zui广大的社区来注入创新的动力。
为了吸引外部和商业伙伴,甚至那些回避开源许可证的公司也参与开放实践。各种各样的公司包括google,sun,ibm甚至microsoft都模仿开源的方式,同时也为如何控制这个问题头疼。
例如google正*一个称作“机器人(android)”的手机开源操作系统和一个称作“keyczar”的处理密匙的开源安全工具,但是,它主要的搜索业务确是*封闭的:google几乎没有透露过搜索引擎的任何底层算法。它找到了一条有用的中间路线:提供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s)给一些在线服务,比如地图服务,可以让第三方开放人员开发新的用途。自从2005年免费提供其地图应用程序接口以来,google的流量激增。
sun在开放性上采取了孤注一掷的策略。2005年它开源了服务器版solaris操作系统,并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组织来管理这个项目。今年一月,sun购买了开源数据库公司mysql,可管理它也困难:当sun计划将其部分特性专有或“闭源”后,遭到了暴风雨般的批评。
其它的巨人也面临类似的挑战,ibm需要建立一个非营利基金来监管eclipse(一个开放式开发平台)。microsoft开放其软件供修改,并转向标准化团体公开其文件格式(译者注:实际上微软并不打算公开其文件格式如ntfs等,不过为了使自己的某些技术成为业界标准,微软打算公布一些文档格式以换取成为业界标准的地位)
经得住“控制的诱惑”常常成为一个公司成功的主要因素。由于依赖专家来审核提交内容,维基百科(wikipedia)在它的*年之后只有20多个条目,而一旦它放开让用户自由张贴,在2周内条目数就火箭般冲到600。
苹果公司现在比过去更艰难,因为它的商业基础是捆绑在一起的硬件和软件。iphone是个全新的产物:传统上手机是一个具有固定功能的装置,但苹果的iphone从应用程序上看象个人电脑。对泽特雷恩的忧虑来说,iphone恰好是个的测试用例。
在*个月里iphone软件商店已经有超过6000万下载和大约3000万美元的收入(苹果留下30%其余给),苹果公司似乎找到了平衡点。业界将抱着*的兴趣看苹果是否可以维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