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气缸实际工作阶段
smc气缸在快排型冲击气缸是在普通型冲击气缸的下部增加了“快排机构”构成。快排机构是由快排导向盖1、快排缸体4、快排活塞3、密封胶垫2等零件组成。
快排型冲击气缸的气控回路见图42.2-13b。接通气源,通过阀f1同时向k1、k3充气,k2通大气。阀f1输出口a用直管与k1孔连通,而用弯管与k3孔连通,弯管气阻大于直管气阻。这样,压缩空气先经k1使快排活塞3推到上边,由快排活塞3与密封胶垫2一起切断有杆腔与排气口t的通道。然后经k3孔向有杆腔进气,蓄气一无杆腔气体经k4孔通过阀f2排气,则活塞上移。当活塞封住中盖喷气口时,装在锤头上的压块触动推杆6,切换阀f3,发出信号控制阀f2使之切换,这样气源便经阀f2和k4孔向蓄气腔内充气,一直充至气源压力。
气缸在实际工作时,锤头模具撞击工件作完功,一般就借助行程开关发出信号使换向阀复位换向,缸即从冲击段直接转为复位段。这种状态可认为不存在弹跳段和耗能段。
2)快排型冲击气缸由上述普通型冲击气缸原理可见,其一部分能量(有时是较大部分能量)被消耗于克服背压(即p2)做功,因而冲击能没有充分利用。假如冲击一开始,就让有杆腔气体全排空,即使有杆腔压力降至大气压力,则冲击过程中,可节省大量的能量,而使冲击气缸发挥更大的作用,输出更大的冲击能。这种在冲击过程中,有杆腔压力接近于大气压力的冲击气缸,称为快排型冲击气缸。其结构见图42.2-13a。
smc气缸第四阶段:弹跳段。在冲击段之后,从能量观点来说,蓄气缸腔内压力能转化成活塞动能,而活塞的部分动能又转化成有杆腔的压力能,结果造成有杆腔压力比蓄气-无杆腔压力还高,即形成“气垫”,使活塞产生反向运动,结果又会使蓄气-无杆腔压力增加,且又大于有杆腔压力。如此便出现活塞在缸体内来回往复运动—即弹跳。直至活塞两侧压力差克服不了活塞阻力不能再发生弹跳为止。待有杆腔气体由a排空后,活塞便下行至终点。 第五阶段:耗能段。活塞下行至终点后,如换向阀不及时复位,则蓄气-无杆腔内会继续充气直至达到气源压力。再复位时,充入的这部分气体又需全部排掉。可见这种充气不能作用有功,故称之为耗能段。实际使用时应避免此段(令换向阀及时换向返回复位段)。 对内径d=90mm的气缸,在气源压力0.65mpa下进行实验,所得冲击气缸特性曲线见图42.2-12。上述分析基本与特性曲线相符。 **击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很大的运动加速使活塞产生很大的运动速度,但由于必须克服有杆腔不断增加的背压力及摩擦力,则活塞速度又要减慢,因此,在某个冲程处,运动速度必达zui大值,此时的冲击能也达zui大值。各种冲击作业应在这个冲程附近进行(参见图42.2-11c)。
smc气缸实际工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