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泡第一泡茶的时候习惯把茶汤倒掉,然而这一泡却常常惹得大家众说纷纭,纠缠不清的洗茶、润茶、醒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朝不慎入茶圈,每天都有看不透的事,光是洗茶、润茶和醒茶就能把你绕糊涂,堪称“剪不断,理还乱”。其实这三者之间大有考究的背后,还有历史的遗迹、古人的智慧。
《茶经·五之煮》记载:“第一煮水沸,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
《茶谱·煎茶四要》记载:“一、择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三、候汤;四、择品。”
《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对“洗茶”的解释为:洗茶即洗去了散茶表面杂质,且可诱发茶香、茶味。
因而,“洗茶”有三重意味:洗杂质、去冷气、诱其味。
1、洗茶
提及“洗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清洗掉不干净的东西”,然而,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洗茶更是作为饮食文化在茶文化中的体现,饱含着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除却饮食要讲卫生的的传统,更从侧面诠释选料和烹调的文化……
其实,据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而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
茶叶其中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过注沸水倒掉,能够快速去除。而这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饮用者也能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
2、润茶
自明代以后,茶叶加工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由原先的蒸青团茶到散茶,制茶过程中的“揉捻”工序让茶叶呈条索状,这样制成的茶叶在冲泡时必须先浸润舒展开来,才能比较容易浸出。
尤其是紧压的饼茶、砖茶等,第一道润茶能让紧结的茶叶充分舒展,散去一些陈气,也让茶叶的温度提升上来。润茶这一过程的加入有利于茶汁的浸出。因此,经过润茶后再冲泡的茶汤,茶汤的香和味能更快达到最佳效果。
同时,“润茶”不单单只是为了“去尘”、唤醒茶质,更是为了辅助了茶艺的表演。冲泡的过程是最具有艺术性的表演步骤,如果只是单纯地冲水而过,那就没有什么可观性了。“润茶”作为头泡茶,郑重地拉开泡茶序幕,让观众能够深入其中,感受茶的魅力。
3、醒茶
我们之前谈论过醒茶的意义,也讨论了各个种类的茶不同的醒茶方法。“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醒茶的典故。洗去茶叶的冷气,便是“醒茶”之意。
茶叶为什么会有冷气呢?这源于茶叶制成后,一般不会立马饮用。因为刚加工完的茶叶火气较大,一般都要将茶叶储存一段时间后方可饮用。而一段时间后,火气虽然褪去,却添了些许冷气,如果存放时间较长,还会产生陈气。而近代以来,存贮在冰箱中的茶叶渐渐寻常,也更增添了茶叶的生冷之气。
而这个时候,茶叶如果是直接冲泡饮用,那么滋味和香气就不会那么好了。就如同清晨刚起来的人一样,一般都没有精神,只有这时再伸伸懒腰,稍稍运动,精神就会慢慢提起来了。茶叶也一样,在存放一段时间后,也需要“醒一醒”,去除冷气,再进行冲泡,其香、味会更佳,这也是必不可少的,是苏醒的过程。
洗茶、润茶、醒茶各有各的故事,其中的每一道工序也许不那么华丽,可都有着各自的意义。洗茶、润茶、醒茶,爱喝茶的你,还会傻傻分不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