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态硬盘是谁发明的2,固态硬盘是谁发明的呢3,固态硬盘的制作原理是什么4,硬盘如何制造出来的5,硬盘的传统ide接口是何时发明的1,固态硬盘是谁发明的
ibm
2,固态硬盘是谁发明的呢
是ibm啊,ibm退出硬件市场是因为收益下滑,而且其他公司的飞速发展使竞争激烈化,利润大不如前。要知道之前ibm的硬件产品一直在全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不过美国公司的经营一向都是只做最赚钱的,所以ibm放弃硬件,向软件和it业发展。收购ssd厂商是因为ssd这一创新型硬件的出现不仅将改变计算机架构,还将改变it服务业。固态是用闪存存储的,和普通硬盘作用一样不过比普通硬盘的速度要快好几倍,在使用上的感觉就是操作更流畅.打开游戏、软件读取的更快,开机也更快,体积小发热低
3,固态硬盘的制作原理是什么
朋友,你好:固态硬百盘基于闪存: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其内部构造十分简单,主体其实就是一块pcb板,而这块pcb板上最基本的配件就是控制芯片、缓存芯片和度用于存储数据的闪存回芯片。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ssd这种ssd固态硬盘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答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固态硬盘就是把磁存储改为集成电路存储。磁存储需要扫描磁头的动作和旋转磁盘的配合。电路存储即固态存储靠的是电路的扫描和开关作用将信息读出和写入,不存在机械动作。供参考。细致原理需要看有关书籍,同时能理解相关描述。
4,硬盘如何制造出来的
硬盘是通过磁碟来存储数据的。存储的密度和磁头所能精确移动的最小范围控制了硬盘的容量。随着技术的更新。每片磁碟的容量越来越大。所以现在的硬盘容量就越来越大了。 硬盘是由多个存储碟片组合而成的,而单碟容量就是一个存储碟所能存储的最大数据量。硬盘厂商在增加硬盘容量时,可以通过两种手段:一个是增加存储碟片的数量,但受到硬盘整体体积和生产成本的限制,碟片数量都受到限制,一般都在5片以内;而另一个办法就是增加单碟容量。举个例子来说,单碟容量为60gb的希捷酷鱼五系列和单碟容量为80gb的希捷7200.7系列,如果都用2个盘片那么总容量将有40gb的差异,可见单碟容量对硬盘容量的影响。硬盘炸弹:硬盘锁住原理 硬盘锁住通常是对硬盘的分区表做手脚,因此首先应该了解硬盘的分区表。硬盘分区表位于0柱面0磁头1扇区,这个扇区的前面200多个字节是主引导程序,后面从01beh开始的64个字节是分区表。分区表共64字节,分为4栏,每栏16字节,用来描述一个分区。如果是用dos的fdisk程序分区后,最多只用两栏,第一栏描述基本的dos分区, 二栏描述扩展的dos分区。 分区表一栏的结构与各字节的含义如下: 00h—标志活动字节,活动dos分区为80h,其它为00h。 01h—本分区逻辑0扇区所在的磁头号。 02h—逻辑0扇区所在柱面中的扇区号。 03h—逻辑0扇区所在的柱面号。 04h—分区类型标志。 05h—本分区最后一个扇区的磁头号。 06h—最后一个扇区的扇区号。 07h—最后一个柱面的柱面号。 08h—硬盘上在本分区之前的扇区总数,用双字表示。 0ch—本分区的扇区总数,从逻辑0扇区计数,不含隐藏扇区,用双字表示。 在上面的介绍中给出的柱面号与扇区号虽然各占一个字节,但实际上扇区号用6位表示,柱面号用10位表示,扇区号所在字节的最高两位实际上是柱面号的最高两位。 分区表的最后两个字节是分区表的有效标志,如果将其改变,将不能从硬盘启动,这是一种简单的锁住硬盘的方法。解决的办法是从软盘启动,启动后硬盘仍然可以使用。用debug或noratn中的diskedit软件将硬盘该分区表中的标志恢复,则从硬盘启动也没有问题了。锁住硬盘的另一种方法是对分区参数做手脚,如果将分区参数全部变为0,则启动时由于找不到分区参数,从硬盘是没法启动,从软盘启动后也不认硬盘,如果你敲入盘符c并回车,将出现提示invalid driver specification。 如果你不幸将分区表参数改成一个循环链,即c盘的下一个分区指向d驱,d驱的下一个分区又指向c区,这样循环下去,dos启动或win95启动时由于无休止的读取逻辑驱动器,就只有死机的份了。这是只要有硬盘存在,不管你用软盘还是硬盘都没法启动机子了,由于不能启动是由于硬盘造成的,即使你将硬盘下到其它计算机上,也没法使用,这样硬盘就彻底被锁死了。 一个完整的硬盘锁程序,不过是重新改写0柱面0磁头1扇区的引导程序,并将分区表破坏或故意制造一个循环分区表,而将真正的硬盘分区表参数和引导程序放在其它隐藏扇区并保护起来,如果启动时口令不对,则不能启动机子,口令对了则顺利启动。
5,硬盘的传统ide接口是何时发明的
平常所说的ide接口,也称之为ata接口。ata的英文拼写为“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含义是“高级技术附加装置”。ata接口最早是在1986年由康柏、西部数据等几家公司共同开发的,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应用于台式机系统。它使用一个40芯电缆与主板进行连接,最初的设计只能支持两个硬盘,最大容量也被限制在504 mb之内。ata接口从诞生至今,共推出了7个不同的版本,分别是:ata-1(ide)、ata-2(eide enhanced ide/fast ata)、ata-3(fastata-2)、ata-4(ata33)、ata-5(ata66)、ata-6(ata100)、ata-7(ata 133)。 ata-1 ata-1在主板上有一个插口,支持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备,每个设备的最大容量为504mb,支持的pio-0模式传输速率只有3.3mb/s。ata-1支持pio模式包括有pio-0和pio-1、pio-2模式,另外还支持四种dma模式(没有得到实际应用)。ata-1接口的硬盘大小为5英寸,而不是现在主流的3.5英寸。 ata-2 ata-2是对ata-1的扩展,习惯上也称为eide(enhanced ide)或fast ata。它在ata的基础上增加了2种pio和2种dma模式(pio-3),不仅将硬盘的最高传输率提高到16.6mb/s,还同时引进lba地址转换方式,突破了固有的504mb的限制,可以支持最高达8.1gb的硬盘。在支持ata-2的电脑的bios设置中,一般可以见到lba(logical block address),和chs(cylinder,head,sector)的设置,同时在eide接口的主板一般有两个eide插口,它们也可以分别连接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备,这样一块主板就可以支持四个eide设备,这两个edie接口一般称为ide1和ide2。 ata-3 ata-3没有引入更高速度的传输模式,在传输速度上并没有任何的提升,最高速度仍旧为16.6mb/s。只在电源管理方案方面进行了修改,引入了了简单的密码保护的安全方案。但引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技术,那就是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监测、分析和报告技术)。这项及时会对包括磁头、盘片、电机、电路等硬盘部件进行监测,通过检测电路和主机上的监测软件对被监测对象进行检测,把其运行状况和历史记录同预设的安全值进行分析、比较,当超出了安全值的范围,会自动向用户发出警告,进而对硬盘潜在故障做出有效预测,提高了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ata-4 从ata-4接口标准开始正式支持ultra dma数据传输模式,因此也习惯称ata-4为ultra dma 33或ata33。首次在ata接口中采用了double data rate(双倍数据传输)技术,让接口在一个时钟周期内传输数据两次,时钟上升和下降期各有一次数据传输,这样数据传输率一下从16mb/s提升至33mb/s。ultra dma 33还引入了一个新技术-冗余校验计术(crc),该技术的设计方针是系统与硬盘在进行传输的过程中,随数据发送循环的冗余校验码,对方在收取的时候也对该校难码进行检验,只有在完全核对正确的情况下才接收并处理得到的数据,这对于高速传输数据的安全性有着极有力的保障。 ata-5 ata-5也就是“ultra dma 66”,也叫ata66,是建立在ultra dma 33硬盘接口的基础上,同样采用了udma技术。ultra dma 66让主机接收/发送数据速率达到66.6 mb/s,是u-dma/33的两倍。保留了上代ultra dma 33的核心技术冗余校验计术(crc)。在工作频率提成的同时,电磁干扰问题开始在ata接口中,为保障数据传输的准确性,防止电磁干扰,ultra dma 66接口开始使用40针脚80芯的电缆,40针脚是为了兼容以往的ata插槽,减小成本的增加。80芯中新增的都是地线,与原有的数据线一一对应,这种设计可以降低相邻信号线之间的电磁干扰。 ata-6 ata100接口和数据线与ata66一样,也是使用40针80芯的数据传输电缆,并且ata100接口完全向下兼容,支持ata33、ata66接口的设备完全可以继续在ata100接口中使用。ata100规范可以轻松应付目前ata33和ata66接口所棘手的难题。ata100可以让硬盘的外部传输率达到100mb/s,它提高了硬盘数据的完整性与数据传输率,对桌面系统的磁盘子系统性能有较大的提升作用,而crc技术更有效提高高速传输中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ata-7 ata-7是ata接口的最后一个版本,也叫ata133。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