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马帮兴起的傣族坝子
整董镇位于江城县南部,距离县城59公里,东南与老挝接壤,南与西双版纳勐腊县毗邻,西与景洪市隔江相望,西北与普洱市思茅区相接。“整董”是傣语译音,意为“看得见的大地方”,下辖整董、曼滩、滑石板三个村委会。整董位于一个三岔路口上,一边通往江城,一边去往易武;是历史上西双版纳的12个版纳之一;是一个保持干栏式古建筑的傣族聚集区;是云南著名的古村落之一;一个因马帮兴起的傣族坝子。
我们从普洱驱车80多公里来到了整董村曼景湾小组的一个丁字路口停下,几块新旧不一的路牌指示,右边去往勐腊县易武,左边通往江城,两边路程都差不多,大概六十公里。
走进寨子边看到几栋保存完好的傣族杆栏式木质阁楼,房顶的木板上刻有“1987年整修”的字样。原来这里独具特色的民宅以前的房屋多用茅草盖,1987年修缮时使用“小挂瓦”盖屋顶,房屋样式不变。
我们走进其中一家,用篱笆围墙,阁楼的第一层没有门,一片堆着许多瓜果、玉米,一片是鸡舍、猪舍,一片放着一些农具、杂物和停放着一辆摩托车。房子正中有一把木梯通往二楼。二楼入口的门是关着的,我们以为没人,就绕了出去,却看见一个老人坐在二楼平台上休息,我们便让老人给我们开了下门跟他聊聊。
野象在江城整董戏水
曾经每天有近百个马队过
老人今年82岁了,傣族人。他回忆说,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家门前每天有近百个马队经过。我们这里过去很少种茶,都是种玉米和稻谷为主,卖点水果、粮食给马帮。马帮解放后都还有的,只是少了些,驮运的物资也不仅是茶,还有一些百货。近些年基本没有了,因为道路都改了,交通工具也发达了。
他们现在住的地方以前是马帮经过的地方,但是现在只是村子的一条巷子。突然,我发现他们家的门檐上有一个八角竹子编织物。形状很像从下往上看阁楼内八片屋顶的模样。老人说“这是他们的当地的风俗,家家都会编,挂在门头,有驱邪庇佑的作用。”
不一会儿一个中年女子端了两杯茶过来让我们喝。她自我介绍说“是老人的儿媳,名叫伊开,是从西双版纳勐腊乡猪屎河嫁过来的,1982年就来到了这个村。”我们并聊起她家的经济收入,她说“我家有6亩水田租给了别人种香蕉,后山上种植了5亩茶叶,10多亩橡胶,每年收入还是有7-8万元,可是这几年一群10多头的亚洲象野生群经常在这一带出没,晚上不敢上山割橡胶”。
看到她家的房子有些倾斜了,我们问她是否计划建新房子,她说“本来去年就计划盖新房,但政府把我们寨子列入古村落保护,这些老房子已经几百年了,它记录着我们傣族的历史,不让动,要保留现状,又没有其他地方建设。”这种保护与发展的两难选择,也在考验着人们的智慧。
傣族村寨保存完整
整董镇曼滩村曼滩小组2013年入选由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乡村大世界》栏目主办,央视网、人民网协办的“中国魅力新农村”。曼滩是一个有着古老传说和绮丽风情的古老村落,是一个以傣族为主,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和谐村落,村寨经历百年沧桑依然散发着古朴神奇的独特风韵。
每座傣楼四周都围着精心编织的竹篱,篱内种满芒果、菠萝蜜、三角梅、紫薇等果树花木,把古朴的傣楼掩映在红花绿树下。傣楼的屋檐下燕子在筑巢,蝴蝶在翩飞,寨子用青石板路联通,保留着村寨、田园、河流、森林相互映衬的傣族传统聚居格局,显得美观别致,幽静清洁。
其民居、服饰、饮食、节日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每年的泼水节,全镇的各族群众就会在寨中心的大青树下敲响象脚鼓,跳起孔雀舞,泼着祝福水,弦乐笙歌,载歌载舞;到了晚上,年轻人们在大青树下点起篝火,围着篝火游戏玩耍、互诉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