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留置送达的民诉法规定

我们都知道法律文书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要让当事人得知相关内容,法律文书的送达方式也是有很多种的,其中一种就是留置送达。那么留置送达的民诉法规定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留置送达的民诉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二)法律文书的送达方式
1、一般采用直接送达的方式;
2、受送达人拒收的,可以留置送达;
3、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有关组织代为送达;
4、邮寄送达;
5、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
二、留置送达存在的问题
(一)邀请见证人难,影响办案效率。
一是近几年来,为减轻农民负担,乡村合并,基层组织辖区范围扩大,乡村干部人员减少,在对农民送达法律文书时,有的被送达人住所地离基层组织有关人员住所地较远,当其拒收法律文书时,法院送达人员往返寻找见证人,增加了诉讼成本,浪费了司法资源。二是经济交流和人员的流动增多,农民进城打工者、个人工商户的基层组织难以确定。三是许多基层组织的作用和职能弱化,有的基层组织缺少人员和固定的办公地点,寻找困难。四是有的基层人员怕得罪人,不愿作见证人,而拒不配合,造成送达困难。五是单位拒收诉讼文书的情况增多。受送达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因种种原因拒绝签收诉讼文书的,法院工作人员如何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审判实践中很难操作。六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见证人不愿到场见证时,留置送达无法律依据。
(二)送达地点和签收人范围过窄,不便司法实践操作。
留置送达的处所局限在住所或从业场所,送达地点有限。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工作生活的地点不会仅限于住所和从业场所,与其经常生活和工作有密切关系的场所还很多,如其经常出入地、出差地;有的甚至居无定所,无职无业,流动性大,如外来打工人员等;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住所地与实际经营地不一致,也给法院送达诉讼文书造成很大困难。有时送达过程中,发现受送达人本人时,大多数不是在住所地或从业场所。因此,立法将留置送达的处所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操作性较差,不利于法院送达工作的开展。
留置送达签收人范围过窄。民诉法送达规定中签收人包括:受送达人及其同住的成年家属或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或组织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等负责收件的人。狭小的签收人范围使得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故意逃避或拒绝签收,造成送达不能。
(三)留置送达容易引起上访缠诉案件,造成不和谐因素。
在民事诉讼、民事执行中,曾多次遇到法院人员送达裁判文书时,当事人或成年家属拒绝签收,被邀请的见证人不愿到场而留置送达后,待法律文书生效后,法院对其执行时,被执行人以未收到裁判文书为由,或以法院违反法定程序执行为借口,拒不履行裁判义务,或对案件进行申诉,甚至有的到处上访告状,造成不稳定因素,使法院执行工作被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执行难。
调解书是双方意见一致订立的文书,而留置送达则是当事人不愿接收的一种强制送达方式。如果在送达时当事人不接收调解书,证明该调解无效,因此调解书也没有法律效力,所以它不适用于留置送达。如果是其他形式的文书受送达人不愿意接收的,则可以采取留置送达的方式。
三、留置送达的适用条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一百三十条: 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等负责收件的人签收或者盖章,拒绝签收或者盖章的,适用留置送达。 第一百三十二条: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人民法院既可以向受送达人送达,也可以向其诉讼代理人送达。受送达人指定诉讼代理人为代收人的,向诉讼代理人送达时,适用留置送达。 第一百三十三条:调解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本人,不适用留置送达。当事人本人因故不能签收的,可由其指定的代收人签收。第四百三十一条:向债务人本人送达支付令,债务人拒绝接收的,人民法院可以留置送达。
留置送达是最后一种保留的送达方式,只要有相关的见证人就可以视为已送达当事人。以上就是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留置送达的民诉法规定的相关知识,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