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生活中实际监测CO2浓度作用

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生活中实际监测co2浓度作用---学校
中小学生教室室内空气品质(iaq)一直备受关注,为此,国家颁布了《中小学校教室换气卫生标准》(gb/t 17226-1998),大学生教室室内空气品质同样重要,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很多时间是在教室内度过,但目前尚没有针对大学生教室的卫生标准。因此,本文以下所做分析均以gb/t 17226-1998及《室内空气品质标准》gb/t 18883-2002为依据。引起室内空气品质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另一类是空气的温、湿度,换气次数。
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数据分析
根据《室内空气品质标准》gb/t 18883-2002,室内二氧化碳的允许浓度为0.10%,即1000ppm;根据《中小学教室换气卫生标准》gb/t 17226-1998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zui高容许浓度为0.15%,即1500ppm。根据以上测试数据及相关标准可以看出:
1、 室外环境的影响。
数据分别在9:00、7:50、7:55之后二氧化碳浓度超标,但满座率zui高的数据3却不是zui早超标的,其原因在于测量数据3时,室外恰为风沙天气,室外大风引起窗缝渗透作用加强,从而导致该数据超标时间延迟。由此可见: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不仅跟室内人员密度、门窗的开启程度有关,而且与室外的天气状况也有很大关系,室外风速为其中zui主要的影响因素。
2、 课间。
小课间时间为:8:40~8:45;10:40~10:45,大课间时间为:9:35~9:55。
数据2、3中,小课间的浓度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27.8ppm/min、340.3ppm/min,大课间的浓度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22.4ppm/min、175.9ppm/min。由此可知,无论小课间还是大课间,数据3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平均下降速度均比数据2快得多,究其原因,是由于数据3室外有大风。因此,室外风速是影响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速度的主要因素。
3、 课后(11:30以后)。
因为室外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较高,所以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很慢,对于数据1,因下课后关闭门窗,故到12:00浓度未下降到标准以下;对于数据2、3,下课后开启前后门,数据2下降到标准以下的时间是11:40;而对于数据3,虽然当天室外风速较高,12:00时仍没有回落到标准以下,这是由于人员过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缘故。
4、 换气次数的计算。
利用气体衰减法的换气次数公式(《中小学教室换气卫生标准》gb/t 17226-1998)如下:
式中:
e——每小时换气次数;
k1——试验开始室内空气二氧化碳浓度;
k2——试验终了室内空气二氧化碳浓度;
k0——室外空气二氧化碳浓度。
此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一般在无风(室外风速0.5m/s以下)天气进行。在课业结束时师生全部退出后,利用教室中蓄积的二氧化碳气或人工放出二氧化碳,按一定时间(15min、30min、45min)测定开放气窗(或关闭气窗)前后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计算出教室换气次数。
因此,选择数据1和数据2进行换气次数的计算,选择数据1(关闭前后门)、数据2(开启前后门)中11:30~12:00时段,可得二者的换气次数分别为:0.62;3.45。根据《中小学教室换气卫生标准》gb/t 17226-1998之规定:中学教室换气次数不得低于4次。所以开启前后门时,其换气次数与《中小学教室换气卫生标准》的规定很接近,因此可有如下结论:未安装或无条件安装通风系统的教室,若保持前后门开启,则可基本满足换气要求。
5、 满座率。
从前以上数据整体来看,满座率越高的状态二氧化碳浓度也越高,升高较快,下降较慢。因此人员满座率也是影响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生活中二氧化碳浓度污染随时都在影响着我们生活质量(环境),对我们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因此,我们要拿起科学武器来捍卫我们高质量生活环境“二氧化碳传感器”实际监测/监控.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