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行峰者胜普洱茶山行思记(4)

图释:贡茶车队,牛!
普洱迷人千重雾,遍地英雄上茶山。茶山归来满眼泪,试问普洱该信谁。
——普洱茶山行思记
梦里依稀茶王泪,村头变幻大王旗
图释:倚邦新街,保留了部份老街道路。
接作者上文《行峰者胜普洱茶山行思记:梦里依稀茶王泪,村头变幻大王旗》。易武到倚邦山路崎岖蜿蜒,又加上修路,四十多公里路,走了五个小时。车上,川哥对贡茶比较感兴趣,做为《大唐茶诗》的主编茶人王龙,对于这段历史娓娓道来。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当年的茶农是非常讨厌贡茶的,因为贡茶的利益被官员得去,苦却由百姓承担。当下却不同,如果贡茶的名头能够得以宣扬,那背后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当地茶农。
图释:曹当斋墓
所以到了倚邦,吃饭的时候,一个七十岁的彝族阿婆再被我们误以为六十来岁的时候,脱口而出“贡茶是以前皇上喝的,我们每天喝贡茶,当然年轻喽”。
对头,想想历史上的皇帝,活过七十的十个指头都数的过来。川哥说,“说不定以前皇帝喝的贡茶是假的,咱们这个缸子里的才是真的。”
图释:曼松的茶树,大都是小树
“呵呵,贡茶是个好东西,但皇帝用的并不是什么都是好的,如果雍正不吃重金属的丹药,肯定能多活几年”,茶人笑道。
整个倚帮当下都在宣传贡茶这段历史,所有的茶农都有套词,可当我们问起曹当斋的墓时,却是相当的茫然,“姓曹的,不是本地的吧?”呵呵,确实不是本地的,茶人笑道,还是有人知道的,七转八转还是找到了。
图释:刚好不是茶季,编点来年用的工具
倚邦的历史上,曹当斋功不可没。没带香,深鞠几个躬还是必要的,“什么是文化?”川哥冒了一句,“有钱赚,人人讲文化;没钱赚,都是屁话!”茶人的话,话糙理不糙。
曼松离倚邦开摩托一个小时,开车却在绕行3个多小时,王子山雨天塌方,只好步行上山,整个王子山的生态环境还是不错的,谷花茶还剩下了点,喝喝总觉得缺了点意思,着实没有“曼松味道”那么板扎,但这么辛苦,还是买了点做个样品。
图释:下曼松,坐个拉风的拖拉机。
川哥百度了下曼松,曼松贡茶成名皆因其叶水中立挺而列为贡茶,茶人解释道:“曼松归属大倚邦茶山,品种为中小叶种茶,清代的时候从四川蒙顶山引的种,中小叶种其芽头大都有些特性,加上倚邦这个地方独特的红土特性,造就了其独特的甜韵气息,所以不凡。”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