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借余秋雨的话与大家共勉。
一直觉得陈凯歌导演身上有一种贵族气质,因此他的作品总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文艺色彩。只是自《霸王别姬》之后,从《无极》再到《梅兰芳》,裹挟着大成本制作的噱头和高科技特效的聒噪,大师仿佛陷在文艺与商业的漩涡中极尽刻意尽显疲态。
已经很久不看华语电影了,直到走进电影院的那一刻,我既不清楚剧情大意,脑袋里也没有“陈凯歌作品”的标签。这不过是一次出于无意的消遣,却意外邂逅了一部惊喜。正如陈凯歌导演,当他抛开“大师”的包袱,丢掉“大片”的光环,俯下身段去实实在在讲一个既不高深也不新鲜的故事时,反倒带出了点发人深省的东西。没有超级豪华的明星阵容,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却让我看到了难得的诚意,也让我意识到并非只有深沉厚重的文艺片才能触动我,这样一部集商业、娱乐、时尚、轻松于一体的电影也可以。
故事以一次网络世界里司空见惯的“人肉搜索”事件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充斥着真相与偏见、善良与愚昧,正义与无知、温暖与冷漠的故事。高级白领叶蓝秋在得知自己罹患末期淋巴癌的当天,因为情绪低落没给一位老人让座,遭到了公交车上乘客的集体指责。电视台实习记者杨佳琪恰好用手机拍下了当时的情景,后来被上司陈若兮采纳并以此为话题制作了一系列新闻节目。一夜之间身患绝症的叶蓝秋被冠以“墨镜姐”的称号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被无数网友指责谩骂,甚至连姓名、电话、单位、博客等个人信息也被公诸于众任人恶搞,使得本已被绝症困扰的叶蓝秋饱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心力交瘁。故事结尾,叶蓝秋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死后,诊断书被众人发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被理清。
这个故事并不高深,却有着必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偶尔跳出碍眼的植入广告,虽然主角之间的爱情显得营养不良,但这都不妨事。我只在意这个故事带来的反思:身处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媒体应该怎样恪守自己的职责,公众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立场。
关于“让不让座”的问题,在网上还看过一篇报道。公交车上一位民工模样的小伙子因为没给身边的老人让座遭到了同车乘客的指责。小伙子委屈地说我一整天都在工地干活,实在太累了,不是我不想让座,可是如果让出这个座位,我就得站到终点站,我实在没力气了。据说后来由此还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绑架的论战,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不过倒是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候有些人的行为可能背离了道德,但不要立马跳出来指责,因为背后可能有难言的苦衷。只是故事里的小伙子至少有为自己辩驳的机会,而叶蓝秋显然要固执得多。
试想如果叶蓝秋可以早一点说出自己的境况,如果事发时有其他乘客愿意主动让出座位,如果人们可以善意的询问而不是咄咄逼人的指责,如果陈若兮可以及时将道歉视频公诸于众,如果杨佳琪可以再多一些寻找真相的勇气……当然世上没有如果,也正因为如此,戏剧才称之为戏剧。而正是这样一个故事,折射出了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集体缺位,公众在网络世界里的惯性愤怒和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
其实,这样的网络事件并不鲜见。从“死亡博客”事件的沸沸扬扬到“肖艳琴死而复活”的狗血淋漓,从“哈尔滨六警察打死人”事件的峰回路转,到药家鑫案件中张妙一家的反复无常……公众的愤怒、同情和唏嘘一次次被无情的调侃消费,却依然无法阻止人们奋身不顾加入口诛笔伐的大军乐此不疲。如果这是一出没有底线和不负责任的闹剧,公众的猎奇心态和惯性愤怒就是主谋,而媒体的推波助澜摇旗呐喊则是帮凶。
一直以来,关于人肉搜索、网络审判、网络暴力的争论不绝于耳,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人们并不关心是否存在一项法规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只要被侵害的那个不是自己,他们甚至无比享受揭人短处曝人隐私的乐趣。而媒体也并不执着于推动这样的立法进程,他们更看重的是如何找到更劲爆的新鲜话题博取关注度和收视率。
之前看到一篇多家媒体援引的报道:警车路遇交通事故见死不救开溜。这个题目足够抓人。警察,身份敏感;见死不救,性质恶劣。可仔细看内容却漏洞百出。我不了解两辆电动自行车相撞的严重程度如何,却无比清楚见死不救这个词的含义。只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基础,一顶“见死不救”的帽子扣下来,逻辑不通之外也难逃哗众取宠的嫌疑。
然而,这就是我们要常常遭遇到的现实。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媒体缺乏挖掘真相的探索精神,却充斥着制造话题的灵敏触角,我们的媒体通常在“大是大非”面前三缄其口,却在“小事小非”面前无比亢奋。对真相的断章取义,对敏感事件的集体失语,不仅消弭着媒体良知,更蚕食着公共信用。身处这样一个光怪陆离讯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当真相被偏见蒙蔽,善良被愚昧绑架,正义被无知利用,温暖被冷漠掩盖,必然会是一场罪恶。
狄德罗曾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和伟大的复合体。而我们这些游荡于虚拟网络世界的人们,当对事件的认知建立在偏见之上,是否都在不知不觉之间为逞一时口舌之快伤害了无辜的人?自以为手执正义之剑却做了助纣为虐的事?正如故事里的每个人,无意中伤害着叶蓝秋,却并非抱着置之死地的目的。陈若兮的推波助澜为的是升职加薪实现买楼结婚的梦想;杨佳琪的穷追不舍为的是争取表现早日转正;莫小渝的咄咄逼人为的是保住自己苦心经营的婚姻,唐晓华的落井下石为的是争取上位机会出人头地……
叶蓝秋的死,于己是解脱,于人则是救赎。陈若兮正视了事业和情感对自己的惩罚,杨佳琪找到了职场努力的方向,莫小渝认清了婚姻和生活的真谛,还有唐晓华的内疚自责,沈流舒的真诚反省和杨守诚无望的怀念都让影片结尾有了一丝温情……那么荧幕之外的我们是否也该警醒,对于不明真相的网络事件要做到起码的冷静与理性:媒体不能做审判,而你我都不是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