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是如何架构出来的,深入了解之后,可能你会悄然大悟。所有的创新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的。react实现了高效的虚拟dom,微信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微信浏览器,即小程序运行环境。
首先你需要有下面的工具啦
1、mac电脑
2、微信web开发者工具.app
3、webstorm / 其他编程器 或 ide,最好可以支持重命名
首先,我们需要右键微信web开发者工具.app,然后显示包的内容,
在contents/resources/app.nw下面的内容即是我们的代码,拷贝出来啦:
简单的说明一下:
app/ 目录下放置了app的代码
modified_modules/ 即一些修改后的模块
node_modules/ 地球人都知道
package.json 呵呵,你一定是知道的,配置了nw相关的内容
在modified_modules目录下有两个子模块:
anyproxy,从名字就可以看起来这是一个代理模块
weinre,远程调试工具
ide
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个nodewebkit封装的web应用了。
在package.json中的main: app/html/index.html,,即定义了这个app的入口是这个index.html,而不是别的文件。
很顺利的我们看到了他们调用的文件了:
这里面有一个init方法,看来他就是nodewebkit相关的入口了。用webstorm的shift + f6rename 这些变量好十几次,终于看到了下面的代码了:
这是一个react应用,还好我一年多以前学得不错。扫视了一下代码,终于看到了这一句:
直接跳转到containcontroller.js,跳转到render方法,找到了这个:
果然main里面就是大入口了
对应的就是下面这个界面了:
edit就是编辑器及其相关的事项
detail就是项目的配置
补充一下咯,其中的编辑环境是基于monaco
weapp运行机制
慢慢的就探索到了打包,其运行时的过程。由于我并没有拿到内测资格,所以我只好边看边猜测一下。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两点很有意思的东西:wxml和wxss,这两个文件会被分别转换,即wxml -> html,wxss -> css。对应的有几个不同的transform:
transwxmltojs
transwxsstocss
transconfigtopf
transwxmltohtml
transmanager
这里的pf指代的是pageframe的意思,pageframe有一个对应的模板文件:
这种风格一看就是生成字符串replace的,然后他们写了一个名为wcc以及一个名为wcsc的工具。
1、wcc用于转转wxml中的自定义tag为virtual_dom
2、wcsc,我观察到的现象是它为转换wxss为css
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微信小应用有点类似于 virtual dom + webview,毕竟上面有个wawebview文件 ,还有一个webviewsdk文件 。
当然无论是react + webview,或者vue + webview都不重要,现在有了 wa + webview了,哈哈。
weapp采用的是如下图所示的提交方式,所以:
你在本地写的weapp都会被提交到微信服务器,然后打包,上传到服务器,交给cdn——毕竟为了分发。
上传的过程大致如下:
1、app会被打包成以日期命名+ .wx文件
2、ide会检测包的大小,并提示:代码包大小为 xx kb,超过限制 xx kb,请删除文件后重试。这个xx好像是1024,所以app的大小是1m。
3、app将会上传到servicewechat.com/wxa-dev/commitsource/?appid=xx&user-version=&user-desc=xx
另外,从今天开始,公众号“关联小程序”能力全面开放
一、关联小程序的主体不再受限
二、每个公众号最多关联13个小程序
三、同一小程序最多可关联3个公众号
详见链接,一句话,更加开放了。允许多处引流了。
--
以上就是带你了解小程序的由来的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