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钢依靠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竞争能力,有其特殊的发展背景。
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产钢大国;2006年达到4.19亿吨,占世界粗钢产量的三分之一。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产品结构性矛盾,与这个规模增长的过程相伴而生,市场压力凸现。另一方面,杭钢不仅没有规模上的优势,而且区域市场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同时在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均面临着沉重的压力。
那么,杭钢出路何在?他们在全面审视不利形势的同时,敏锐地觉察到,行业总体产能过剩和产品结构性矛盾问题,迟早要爆发,单纯的低水平规模扩张并非*之计;唯有调整产品结构,向品种质量要效益,才能提升钢铁主业竞争能力。基于对行业发展走势的这种理性判断,他们确立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形成了做精做强钢铁主业,“跳出杭州,发展杭钢”,以及“钢铁主导,适度多元”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杭钢*班子认为,做精做强钢铁主业,其核心环节就是要紧密结合区域市场,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全面调整产品结构,稳步提升竞争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坚持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内涵挖潜、品种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型发展路子。
加大技改投入,注重引进消化再创新
杭钢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创建的国有老企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杭钢生产设备较为陈旧,工艺技术较为落后,产品档次不够高,质量也不够稳定;同时,产品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生产管理和工序执行能力较差,以致于生产成本偏高;此外,还存在重引进、轻开发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科研开发力量不足。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杭钢首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技改这个关键词上。他们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了“以环保为主线,用*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改方针,走上了以技术进步促技术改造、以技术改造促技术进步之路。一方面,坚持脱胎换骨式的改造,重点淘汰工艺落后、效率低下的生产装备,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了小型连轧、80吨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高速线材、合金钢棒材等一批现代化生产线;另一方面,坚持“逢修必改”的思路,立足“短平快”项目,使工艺技术和装备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为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五”期间,杭钢向钢铁主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47亿元,同时,重点强化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电炉炼钢工艺生产线的核心设备从法、德等国家引进,他们通过技术消化,使主体设备的零部件国产化率达70%以上。小型连轧生产线从意大利引进具有*水平的精轧工艺设备后,在对技术积极消化的基础上,对国产的初轧、中轧设备及工艺进行优化,形成了*的控轧控冷工艺技术。高速线材生产线从美国引进的轧机,具有产品精度和表面效果优势;从意大利引进的粗、中轧机,产品轧制精度达到*水平,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将两种优势有机融合,形成了专有轧制技术,使杭钢的高线产品具有*的品牌竞争优势。这些年,杭钢运用*和*适用技术改造原有装备,推动了产品的快速转型。
强化产品研发,始终满足用户需求
杭钢所处的江浙沪地区,机械制造业十分发达,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和齿轮、轴承、弹簧等生产初具规模,不仅每年都需要大量的优碳钢、合结钢及各种特殊要求的钢材,而且发展潜力很大。杭钢*班子认为,家门口这块特定的区域市场,有利于他们提高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加强用户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他们提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思路,“扬长避短,合理定位,走两高产品之路”的产品开发宗旨,以及“做优常规产品,做强重点产品,做精产品”的产品发展策略。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就着手建立和完善以产品为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和工艺纪律,建立关键工序管理点,加强工艺过程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受控。他们把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作为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举措,积极组织营销、技术、质量等专业技术人员走南闯北,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市场调研,大力推进工艺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工作,加快现有品种的升级换代步伐,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探索和完善产销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模式,形成了在成本、价格、品种、规格上具有一定优势的杭钢特色产品系列。
经过多年的持续创新,2001年以来,杭钢累计开发新产品180个,目前共能生产59个品种种类、2000余个规格型号、92个钢种的钢材产品,优特钢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轻轨占全国产量的25%左右,优碳合结中小型圆钢、hg5、焊管钢带等10余个产品品种获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他们开发的免退火8.8级紧固件用冷镦钢,达到水平,产品成功用于“神舟”五号飞船。2006年,hg20双金属锯条用钢带开发成功,属国内带锯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近六年,杭钢新产品开发和科技进步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10亿元,社会效益也得到显著提高。
推动综合建设,促进创新机制系统化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杭钢增强企业创新主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通过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鼓励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增强运用知识产权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激励力度,制定了物资奖励政策和转让所得收益政策,并将成果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此外,还通过专家讲座、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促进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为杭钢拓展技术创新领域提供了重要途径。多年来,杭钢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互动的科研协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以企业科技创新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2005年,杭钢与北京科技大学开始联合办学,选拔一批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骨干,开展理论学习和学术研讨。2006年,北科大18位导师和杭钢31位专技人员紧密合作,针对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过程控制、稳定提高产品质量与附加值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有效推进了杭钢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人才战略的实施,为杭钢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他们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通过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机制,进一步深化中管理人员、管理技术专家、工人技师“三条线”的晋升机制,搭建人才多通道成长的平台。2006年,杭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发挥集团“人才奖励基金”的作用,发放奖金达330万元;5名技术人员进入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11名技术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得到了落实,每年人才流出率处于1.5%以下的较低水平。
差异化策略为企业开拓发展空间
杭钢依托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结构的全面优化,形成强势竞争力,无疑是差异化竞争的成功范例。但是,这种差异化策略的产生,是基于更高层面差异化战略的。那就是在大部分钢铁企业忙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时候,杭钢选择做精做强主业,抢占天时,先强后大,蓄势以待,厚积薄发。这是杭钢中观层面的差异化战略。
在企业整体战略选择上,杭钢显示出了更为强势地差异化战略能力。他们面对严重的发展制约,理性地辨析自身发展劣势和优势,科学地预见行业发展走势,前瞻性地思考挑战和机遇,形成了三个层面的企业发展整体战略:一是钢铁为主,适度多元;二是跳出杭州,发展主业;三是强大非钢,反哺主业。这是一套系统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体现了杭钢*班子与时俱进、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科学进取的高超的战略驾驭能力。
差异化竞争能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能力,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能力。当然,也是企业战略制胜、竞争制胜、发展制胜的奥秘所在。另一方面,战略的清醒、清晰、明确和坚定,也是赢得实施速度和效果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杭钢在这方面提供了典型的成功范例,审视他们十几年发展历程,战略清晰,执行坚决,层级构架优化,多元推进合理,系统节奏科学,子项目标依次实现,结构效应日趋彰显,整体进展持续跨越,取得了全面的战略发展成就,为我国企业整体战略能力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敬请及时本网,本网将在zui短时间给予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