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茶区,清明前采摘的茶,称“明前茶”。
明前茶,带着些许初春的寒意,稍显高冷,却十足有让人惊艳的本事,香气喷薄而出,舌尖感触更香甜醇滑。
清明前采摘的茶叶品质高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相应地,它的卖价也比较高。
一些名茶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每斤价格甚至高达6000~8000元,其他一些地方名茶的市场价每斤也在800元以上。也因此,茶圈一直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明前茶究竟贵得有没有道理?它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备受推崇的呢?
事实上,直到汉末,人们对茶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解渴与养生两个方面。
魏晋时期,饮茶开始兴盛,但那会的人们并没有“贵春茶”的概念。采茶的主要时间也不在春天,而是在初秋。
那么,“明前茶”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这还要从唐代开始说起。
在唐代,人们普遍认为采制时间越早,茶的质量越好。
苏敬、李勋在《新修本草》说:“苦荼,三月三日采,阴干。”
三月三日在唐代是一个合并了上巳、寒食的节日,大约在清明前不远。宋后,上巳、寒食与清明节三合为一,大多数地方就只过清明了。
因而在过去,清明是一个茶叶采制节点。时人普遍认为清明前采制的茶叶质量最佳。
自唐代起开始实行贡茶制度,专为皇家的清明祭祀和分赏所用。明前茶地位的上升主要应是受祭祀的影响。
茶用于祭祀的历史比较早,但对茶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的应是南齐武帝的那道诏书。
《南齐书·武帝本纪》载:“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齐武帝是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他的本意不是出于对茶的推崇,但客观上提升了茶在生活中的地位。从此以后,茶就成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祭品。
而在众多祭祀中,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就是清明祭祖大典。
唐代清明贡茶的主要生产基地在江苏宜兴等地,从路程上看,立春后采茶、制茶,一路舟车送到长安,正好可以赶上清明的祭祀活动。
李郢的《茶山贡焙歌》:“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极清明宴”,很明确地说春贡是为了赶上清明宴,而这清明宴与清明祭祀是直接相关的。
在这样的氛围中,清明成为茶叶生产中一个带有特异功能的日子。又因为祭祀与贡茶的关系,明前茶比普通的茶叶多了一个奢华的符号。
明前贡茶在宋代开始逐渐趋于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