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清洗、干燥设备提效又保质 蛏子捕捉、剥壳机有待研发

每年的9月、10月都是收获蛏子的旺季,无论是沿海产区,还是人工养殖区的蛏子大小加工点都忙碌起来。目前,我国蛏子的清洗、干燥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是蛏子的捕捉、剥壳工序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且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蛏子在中国养殖历史悠久,福建、浙江产量较丰富,并有人工养殖。蛏子肉可以鲜食,也可加工制成蛏干、蛏油等。我们知道,蛏干加工需要经过清洗、烘干环节,所涉及的设备包括清洗机、烘干机。如今,市场上已出现专门用于蛏子、生蚝、海蛎子、扇贝等海鲜清洗机,该机采用尼龙刷丝,耐磨不倒毛,能够将蛏子吐沙及表面上的泥砂质、砂质泥和软泥清理干净,物料洁净高出人工常规洗法2倍以上。与此同时,清洗机设有循环过滤系统,经循环水箱过滤后可进行循环利用,提高了清洗效率,节水率60%以上。
针对蛏子干燥环节,相比传统自然晾晒,简单地将蛏子晒在专门铺就的水泥地面上,热泵烘干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干燥效率,解决受天气影响带来的产量不稳定问题,同时还能够保证蛏干的品质,避免外部环境带来的微生物污染,延长保质期。值得一提的是,热泵烘干机既可以节省能源,又能降低co2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总的来说,蛏子清洗、烘干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但是捕、剥环节还未实现。挖蛏子是个体力活,也需要小技巧,不熟练的人忙活半天,累得腰酸背痛,也许一无所获。据蛏子捕捉人员介绍,一般来说,蛏子都藏在一尺深的洞穴里,挖捕前先用铁铲铲开半尺深淤泥,当蛏子露出洞时,可以使用事先准备好的海盐撒在洞口,之后蛏子就从洞里伸出“触角”及大半个“身子”,这时就需要眼疾手快,赶紧捉住,否则瞬间又会钻入沙土中。
笔者了解到,目前蛏子捕捞主要依靠人工,还未能实现机器替代,再加上有技巧、专业的工人难招到并且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使得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而产量一直上不去的尴尬局面。据悉,一个熟练的工人每次顶多能挖100斤左右,10多名捕捉的工人即便4个小时,连一亩滩涂都挖捕不完,耗时耗力,成本增加。
其实,不仅仅捕蛏子需要依靠人工劳力,剥蛏子同样消耗大量的劳动力。由于蛏子的保鲜难度大,只有少量鲜活产品流入市场,更多的需要煮熟,手工剥壳,后把蛏子肉晾晒,使之成为干海鲜。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像枣山村2组一个普通的蛏子加工点,一天会有将近200多人参与其中。即便是特别熟练的剥蛏子工人一秒一个,一小时勉强剥三桶3000多个。
据业内人员介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蛏子捕捉装置,主要是把装置的震动系统加在蛏子生活的洞穴周围,触发蛏子的危险感官迫使其出来,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利用带有钩子的吊杆一个一个的吊出蛏子,捕捉效率较低的问题。另外,又不破坏蛏子的生存环境,像有些设备是把蛏子和沙子整体挖掘,再进行分离,这样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而言之,无论是食品饮料加工行业,还是水产加工业,很多工序逐渐被机器代替,既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又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安全、卫生问题,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但是,蛏子的捕捉、剥壳环节仍未实现机械化。借此,希望行业人士以及食品设备制造企业继续加强蛏子捕捉设备、剥壳机械的创新研发,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