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六大茶山分别是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与古六大茶山全都位于澜沧江北岸不同,今六大茶山全都位于澜沧江南岸。
南糯
南糯在傣语里是“笋酱”的意思,传说傣族土司曾到南糯山巡视,当地哈尼族头人设宴招待,席上的笋酱深得土司喜欢,要求哈尼族每年进贡笋酱,南糯山因此而得名。
南糯山位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18℃,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是西双版纳有名的茶叶产地。
南糯山村委会辖30个自然村寨,居民均为哈尼族。南糯山茶园总面积有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2000亩。
南糯山普洱干茶条索长而紧结,茶汤金黄透亮,汤质较饱满;入口微苦,回甘快且持久,涩味持续时间长,生津猛烈;香气高雅,带有花香和蜜香和浓厚的山野气韵,叶底肥厚。
南峤
南峤茶山如今名为勐遮古茶山,距县城22公里,东邻勐海镇,东南连勐混镇,南与打洛镇交界,西南和西面与巴达、西定乡接壤,北依勐满镇,勐遮是勐海县境内最大的平坝。
勐遮古茶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平坦,土地宽广肥沃,风光秀丽迷人。勐遮四周的山属于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受孟加拉湾的潮湿气候和干暖西风的交替控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雨量充沛又干湿分明。
甘蔗、水稻、茶叶为该地区支柱产业,建国后,受经济利益驱使,大面积茶树被砍伐改种甘蔗,至今,幸存的古树极少。
南峤茶属乔木中叶种,汤水细腻饱满,口感醇厚,入口甜,生津快,满口生香。
勐宋
勐宋古茶山,位于景洪市勐龙镇,距离景洪市区62公里,西接勐海县布朗山乡,北靠景洪市小街乡,东面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3.5公里,有傣、哈尼、布朗、拉枯等少数民族。
勐宋古茶山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上壤肥沃,适宜茶树的繁育生长。
勐宋在普洱茶界有苦茶之乡的美誉。所产之普洱茶条形肥厚壮实,油性足。茶汤苦味浓烈,苦味化散慢,回甘持久。耐泡,香型独特,喉韵清爽。
景迈
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在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
景迈种茶历史逾两千年,茶资源丰富。景迈、芒景万亩古茶园内,帮改村、笼蚌村、南座村、那耐村、景迈大寨村、勐本村、芒埂村、糯干村、芒洪村、翁哇村、翁基村、老酒房村等10多个自然村组成了占地面积2.8万亩的景迈山万亩古茶园。
景迈山茶属乔木大叶种,干茶条索紧结,细而黑亮,茶汤甜味明显而持久,苦弱涩显。耐冲泡,香气突显、山野之气强烈。
布朗
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布朗山地区,沟谷纵横交错,山峦起伏连绵,平均海拔达1216米。
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村寨。主要聚居民族为布朗族,属百濮的后裔,世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布朗山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1374毫米,年平均气温18℃~2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布朗山的茶在普洱茶中的传奇,最出名的茶是“班章王”。
布朗山所产之普洱茶,汤色金黄,带强烈的山野气韵,茶气足,香气足,杯底留香持久。
巴达
巴达山位于勐海县西部,北连西定山地,南与打洛镇毗邻,东北是勐遮坝子,东南是勐冈山地与缅甸仅一江之隔,这里是布朗族与哈尼族聚居之地。
巴达山被誉为“茶树之王”的一株野生茶树高34米,主干围粗3.8米,直径约1米左右,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株野生茶树。据测,这株野生茶树有1700多年的树龄,主干分为并列5枝呈手掌形。
巴达山普洱茶,口感类似布朗山茶区,汤色黄亮;微涩,苦味强;回甘好,生津快;茶香浓郁,耐泡,山野气韵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