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黑痣病为牛蒡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根部。生育初期,轻病株不易被发现,重病时在胚轴或根部形成数毫米茶褐色病斑,致使苗生育不良或苗立枯。生育中期,叶柄基部变黑褐色,向根部枯萎,严重时引起株腐,最后整株枯死。生育后期发病,主要为害根部,多在根距地面0~10厘米的部位产生病斑,有时在深达40~60厘米的部位也能产生病斑。初时产生暗褐色,圆形至椭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展形成黑褐色的大型病斑,甚至形成10厘米以上大斑。老的病斑表面产生龟裂。病斑一般只限于根部表皮,几乎不向内部组织扩展。
病原菌
病原菌学名rhizoctoniasolanikühn.,致病菌为立枯丝核菌。病菌菌丝粗壮,初无色,后渐变褐色,近似直角分枝,分枝处稍缢缩。菌核大小不一,且可相连成壳状,内外颜色一致。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残体分解后病菌也可在土壤中腐生存活2~3年。在适宜条件下,病菌菌丝直接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病菌依靠雨水、灌溉水传播,农具及带菌粪肥也可传播。
病菌生育适温30℃,耐干喜湿,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繁殖和生长,而此条件下牛蒡生长发育不好,抗病力下降,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避免牛蒡连作,也不要与胡萝卜、萝卜、山药等连作。
(2)深耕翻晒土壤,施足充分腐熟粪肥。适时播种,注意密度不要过密。
(3)及时间苗,间除叶柄或胚轴异常的株和枯死叶的株。
(4)雨季做好田间排水,适时、适量培土。
(5)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2000倍液喷布茎基部和根围附近地面,或药液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