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吹绵蚧

名称:吹绵蚧
学名:icerya purchasi maskell
类属:同翅目珠蚧科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形态特征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吹绵蚧吹绵蚧吹绵蚧 分布与危害 我国除西北外各省(区)均有发生,在浙江黄岩为害芸香科、蔷薇科、豆科、葡萄科、木犀科、天南星科及松杉科等几十种植物,在广东主要为害木麻黄、台湾相思等造林树种。
群集在树木叶背、嫩梢及枝条上为害,受害后枝枯叶落、树势衰弱、甚至全株枯死,并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桔红色,椭圆形,长4-7mm、宽3-3.5mm,腹面扁平,背面隆起,呈龟甲状;体被白而微黄的蜡粉及絮状蜡丝;腹未白色u形卵囊初甚小、随产卵而增大,囊有隆脊线15条。雄成虫体小细长,桔红色,长2.9mm,黑色前翅长而狭、翅展6mm,口器退化;腹部8节,末节具肉质状突2个、其上各长毛3根;黑色触角10节,各节轮生刚毛。
卵长椭圆形,初产橙黄色,长0.65mm、宽0.29mm,日久渐变桔红色。
若虫初孵若虫卵圆形、桔红色,长0.66mm、宽0.32mm,附肢与体多毛,体被淡黄色蜡粉及蜡丝;黑色触角6节,足黑色。2龄后雌雄异形,雌若虫椭圆形、深橙红色,长1.8-2.1mm、宽0.9mm,背面隆起、散生黑色小毛,蜡粉及蜡丝减少;雄若虫体狭长,体被薄蜡粉。3龄雌若虫长3-3.5mm、宽2-2.2mm,体色暗淡,仍被少量黄白色蜡粉及蜡丝,触角9节,口器及足均黑色。
蛹3龄雄虫为预蛹,长3.6mm、宽1mm,色淡,口器退化,具附肢和翅芽。椭圆形蛹桔红色,长2.5-4.2mm、宽l-1.4mm,腹末凹入呈叉状。
茧长椭圆形,白色,外窥可见蛹体。 发生规律 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我国南部3-4代,长江流域2-3代,以若虫、成虫或卵越冬。浙江1年2代,第一代卵3月上旬始见、少数早至上年12月,5月为产卵盛期,卵期13.9-26.6天。若虫5月上旬至6月下旬发生,若虫期48.7-54.2天;成虫发生于6月中旬至10月上旬,7月中旬最盛,产卵期达31.4天,每雌产卵200-679粒。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第二代卵期,8月上旬最盛,卵期9.4-10.6天;若虫7月中旬至11月下旬发生,8、9月最盛,若虫期49.2-106.4天。
初孵若虫颇活跃,1、2龄向树冠外层迁移,多寄居于新梢及叶背的叶脉两旁。2龄后,渐向大枝及主干爬行。成虫喜集居于主梢阴面、枝叉、枝条及叶片上,吸取树液并营囊产卵,不再移动。2龄雄若虫在枝条裂缝、杂草等处营茧化蛹,雄虫数不及雌虫的1%,因此吹绵蚧即营两性生殖,又可孤雌生殖。温暖高湿气候有利于该虫发生,过于干旱及霜冻天气对其不利;在木麻黄林内多发生在林木过密、潮湿、通风透光性差的地方。由于其若虫和成虫均分泌蜜露,常导致被害林木发生煤污病。天敌有澳洲瓢虫、大红瓢虫、红缘瓢虫等。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林区抚育,科学肥水,增强树势,减少为害;人工刮除虫体或剪除虫枝条,保持植株生长通风透光,减少虫口密度。
(2)化学防治。
林木休眠期喷洒1-3°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在初孵若虫散转移期,可喷施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每隔2周左右喷1次,连续喷3-4次。
(3)生物防治。
保护或引放大红瓢虫、澳洲瓢虫等,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防治药械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