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当事人一定要在法定的时间内主张自己的权利,这个期间就是诉讼时效。否则对方就会形成相应的抗辩。那么诉讼时效中断条件有哪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诉讼时效中断条件
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中断诉讼时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诉讼(起诉)、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请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承诺)这些事由区别于中止诉讼时效的事由,都是依当事人主观意志而实施的行为。诉讼时效的目的是促使权利人行使请求权,消除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稳定状态,从而诉讼时效进行的条件是权利人不行使权利,如果当事人通过实施这些行为,使权利义务关系重新明确,则诉讼时效已无继续计算的意义,当然应予以中断。1.起诉,即权利人依诉讼程序主张权利,请求人民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起诉行为是权利人通过人民法院向义务人行使权利的方式,故诉讼时效因此而中断,并从人民法院裁判生效之时重新起算;2.请求这里指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作出请求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这一行为是权利人在诉讼程序外向义务人行使请求权改变了不行使请求权的状态,故应中断诉讼时效;3.认诺即义务人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直接向权利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基于义务人认诺所承担的义务,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重新得以明确,诉讼时效自此中断,并即时重新起算认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部分清偿、请求延期给付、支付利息、提供履行担保等。
二、怎么理解诉讼时效中断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
中断诉讼时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诉讼(起诉)、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请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承诺)。这些事由区别于中止诉讼时效的事由,都是依当事人主观意志而实施的行为。诉讼时效的目的是促使权利人行使请求权,消除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稳定状态,从而诉讼时效进行的条件是权利人不行使权利,如果当事人通过实施这些行为,使权利义务关系重新明确,则诉讼时效已无继续计算的意义,当然应予以中断。
三、诉讼时效可以中止和中断的情形有哪些?
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
中断诉讼时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诉讼(起诉)、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请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承诺)。这些事由区别于中止诉讼时效的事由,都是依当事人主观意志而实施的行为。诉讼时效的目的是促使权利人行使请求权,消除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稳定状态,从而诉讼时效进行的条件是权利人不行使权利,如果当事人通过实施这些行为,使权利义务关系重新明确,则诉讼时效已无继续计算的意义,当然应予以中断。
诉讼时效作为法定期间,当事人是不可以对诉讼时效进行约定的,诉讼时效的中断中止也是需要法定条件的。以上就是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诉讼时效中断条件的相关知识,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