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一九四二》影评:引发人对人性的思考

《一九四二》影评:引发人对人性的思考
首先,我从不偏爱冯小刚的电影风格,尤其是看了其转型作品《唐山大地震》之后,作为唐山人的我对于这部影片并不满意,觉得表现的东西还是存在于很浅的层面上,片中的亲情煽情让人觉得反感。但是这一次的《一九四二》很让我意外,我觉得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故事而是一段历史,残忍但又值得每个人直面的历史。
这部冯导期盼了十年的电影,在很多方面来看都能看得出来这个十年是值得的。
首先是电影的叙事。编剧刘震云也是原著报告文学《温故一九四二》的作者,把一篇报告文学改编成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通过两条线索叙事,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加细腻的讲述这段历史。一条线索是以河南财主老东家一家为主的逃荒灾民的逃荒来讲述民众当时的情况;另一条线索是重庆国民政府的政治策略和整个国际局势来讲述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所处的背景。
两条线索既是相互补充又形成对比,使叙事更加丰富立体。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关于人性的拷问。正如预告片中提出的“人性五问”:“爹,啥叫逃荒呀?”“饿死灾民还是饿死士兵?”“得普利策奖还是成为日军俘虏?”“这里的一切,主知道么?”“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
第一个问题是瞎鹿的女儿在逃荒前问爸爸的问题,天真无邪的孩子不明白打人世界中的种种,也是最无力反抗的。在这里是数百万的河南灾民在自然灾害和战争面前的无力和无奈。
第二个问题是在国民党军队为了抗日战争继续向受了灾的河南征收军粮,发出的问题。灾民和军人,看似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意义和贡献不一样,但是退回到最初的层面,他们都必须先是人。是人就该是平等的,如果军人因为保护民众为理由理所应当的枪了灾民的粮食,那么他们的保护和存在意义何在?
第三个问题是给来华的《时代》杂志记者的,当中国发生了这样骇人听闻的灾难的时候,中国政府是“不知道的”,中国的民众是不懂得反抗的。这时候站出来揭露这个人人皆知的秘密,帮助中国的灾民。可见中西方对于民众自身权利和反抗精神的差距。
第四是,张涵予饰演的看似山寨的神父向洋神父提出的。张涵予的角色很重要也很出彩。可能有人理解这仅仅是冯小刚惯有的幽默手法,但是看到后面就会有由笑到笑不出的辛酸。战争中的河南神父,更多的可能不是为了信仰,更多的是为了糊口,但是战争和灾害面前人是无助的,没有了信仰更加单薄。神父用圣经堵住女孩中枪流血的伤口时我不笑了,当神父问神父,这里发生的事上帝知道吗?时那种无助和恐惧我哭了。
第五个问题是最后蒋介石问河南政府主席李培基的,—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两次回答差了百倍,但是实际呢?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这在某种意义上难道不是在影射我们现在的一些情况吗?大灾大难中的各种瞒报谎报?所以《一九四二》讲的使历史,历史是现在的镜子,透过这段残忍的,吃人的历史我想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每个人都会有值得思考的东西。
此外《一九四二》带给我的另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人实在是太渺小太渺小了,太无力太无力了。影片中的一些场景让人触目惊心,比如日军从空中轰炸逃荒中的灾民,灾民四窜逃跑,尖叫,痛苦的接受死亡,比如好不容易挤上给灾民的火车到达西安后有被勒令退回灾民蜂拥而下被乱枪扫射。唯一的感触便是人如蝼蚁,被践踏,驱赶。但是每个人仍是有很强的求生欲望。在饥荒中一个人才值五斗小米,看似是很轻贱很微不足道的,但是强烈的求生欲望和艰难地求生路程,告诉我们生命是可贵的,是值得珍惜的。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但是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真实。影片结尾以一个男人独白结束,留给我们另一个问题“我母亲说,都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提它干啥?”重提这段历史,让我们铭记这段真实是为什么,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回答。
影评人/维他命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