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和标准的关系
从词源上看,计量一词虽未见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但可以推断它是由“度量衡”的概念逐步衍生而来。度是长度,量是容量,衡是重量。在古代,所谓“权衡”其实是指用权(砝码、秤砣)来称量,而“衡器”其本意是天平,后引申为所有确定重量的量器。计量一词对应英语metrology,根据维基百科,metrology由希腊语measure加上后缀logos构成。希腊文中的logos有“宇宙万物之规律,之准绳,以及人类一切的依归”的意思。那么这两个词联系到一起,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计量是测量的准绳和一切的依归”? 作为一门现代科学,计量(metrology)在计量术语中已经有了明晰的概念——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包括涉及测量理论和实用的各个方面,不论其不确定度如何,也不论其用于什么测量技术领域。这个关于计量的定义是由有关测量的数个组织(包括bipm、iec、ifcc、iso、iupac、iupap、oiml和ilac)联合组成的计量学联合导则委员会(jcgm,joint committee for guides in metrology)给出的。该定义的核心指向是: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但它不同于测量。测量是为确定量而进行的全部操作,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其目的是用数据描述事物。而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计量的目的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和法制性是计量重要的4个特征,而测量并不必须具备以上这些特征。因此计量属于测量的一种,它源于测量而又严于测量。狭义地讲,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的置信度相关、与不确定度相联系的一种规范化测量,具备计量特性的测量活动才能获得有效的测量结果。 计量和标准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统一。计量是为了实现测量活动、测量结果的统一。从本质上讲,计量就是现代社会中基础的标准化活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计量更是一切数据有效性的源泉。计量科学的本身就是为了建立和优化不断进步、永无止境的计量标准。计量标准是物化的标准、是客观的标准,是建立在科学真理基础上的准绳。我们在谈到质量时,经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规、矩,分别是指校正圆和方的两件计量器具。当规和矩合二为一时,便为规矩,指的是法度,标准。规、矩和规矩之间,就形成了内在联系。可以说,没有规、矩,何来规矩?没有规矩,规、矩何用?如果我们认为标准确定了需要方、圆及其规格大小,则计量确保方是方、圆亦为圆,以及方圆之规格符合标准之规定,也就是确保了质量的预期。因此,可以说,标准规定了质量的要求,计量确保了质量的实现,计量是标准的基础,更是质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