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被称为是内存数据库,那是因为它会将其所有数据存储在内存里,因此redis具有强劲的速度性能,但是,也正因为数据存储在内存中,当redis重启后,所有存储在内存的数据就会丢失。为了使得数据持久化,redis提供了两种方式:rdb方式和aof方式。
一、rdb方式
rdb方式的持久化是通过快照(snapshotting)完成的,当符合一定条件时,redis会自动将内存中所有的数据生成一份副本并存储在硬盘中,这个过程被称为“快照”。“快照”,就类似于拍照,摁下快门那一刻,所定格的照片,就称为“快照”。
redis有4种情况会对数据进行快照: (推荐学习:redis视频教程)
根据配置规则进行自动快照;
用户执行save或bgsave命令;
执行flushall命令;
执行复制(replication)时。
二、aof方式
通过rdb方式实现持久化,一旦redis异常退出,就会丢失最后一次快照之后更改的所有数据。为了降低因进程中止导致的数据丢失风险,可以使用aof方式实现数据持久化。
aof持久化是以日志的形式记录服务器所处理的每一个写、删除操作,查询操作不会记录,以文本的方式记录,文件中可以看到详细的操作记录。
她的出现是为了弥补rdb的不足(数据的不一致性),所以它采用日志的形式来记录每个写操作,并追加到文件中。redis 重启的会根据日志文件的内容将写指令从前到后执行一次以完成数据的恢复工作。
默认情况下,redis是没有开启aof方式的持久化,可以通过appendonly参数启动:appendonly yes
开启aof持久化后,每执行一条会更改redis中数据的命令,redis就会将该命令写入硬盘中的aof格式的文件,即.aof格式文件存储的是一些redis指令。
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当频繁操作redis中的数据时,aof格式文件所占内存就会越来越大,而且会有很多没用的指令,如连续执行set foo 1,set foo 2,set foo 3。
那么前两条指令是没有意义的,redis很强大,它会自动将没有意义的指令删除,即每当达到一定条件时,redis就会自动重写aof文件,而这个条件可以在配置文件中设置。重写的过程只和内存数据有关,和之前的aof文件无关,这点跟rdb相似。
在同步硬盘数据数据时,由于操作系统的缓存机制,数据并没有真正地写入到硬盘中,而是进入到系统的硬盘缓存。在默认的情况下,系统每个30秒会执行一次同步操作,在这30秒的过程中,如果系统异常退出,那么会导致硬盘内存中的数据丢失。
redis允许同时开启rdb和aof方式,既保证了数据安全,又使得备份操作十分容易。aof可以有效降低数据丢失的可能性,rdb可以使得数据备份容易达到。
以上就是redis怎么持久化数据的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