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服务器优化原则:内存里的数据要比磁盘上的数据访问起来快;站数据尽可能长时间地留在内存里能减少磁盘读写活动的工作量;让索引信息留在内存里要比让数据记录的内容留在内存里更重要。为了提高数据运行速度,升级硬件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1. 服务器优化
优化原则:
内存里的数据要比磁盘上的数据访问起来快;
站数据尽可能长时间地留在内存里能减少磁盘读写活动的工作量;
让索引信息留在内存里要比让数据记录的内容留在内存里更重要。
针对以上几个原则,我们应该调整服务器:
增加服务器的缓存区容量,以便数据在内存在停留的时间长一点,以减少磁盘i/0。下面介绍几个重要的缓冲区:
数据表缓冲区存放着与打开的数据表相的信息,它的大小可由服务器参数“table_cache”设置。opened_tables参数记录服务器进行过多少次数据表打开操作,如果该值变化很大,就可能是数据表缓冲区已满,需把一些不常用的表移出缓冲区,以腾出空打开新的数据表。可用以下命令查看opened_tables的值:
show status like 'opened_tables';
在myisam和isam数据表中,索引被缓存在“key buffer”里,它的大小由服务器参数“key_buffer_size”来控制。系统默认的大小是8m,如果内存充足的话可适当扩大该值,以使更多索引块缓存在该区里,以加快索引的速度。
innodb和bdb数据表也各有一个缓冲区,分别叫innodb_buffer_pool_size和bdb_cache_size。innodb还有一个日志缓冲区叫innodb_log_buffer_size。
自4.0.1开始,mysql多了一个缓冲区,叫查询缓冲区,主要用来存放重复执行的查询文本和结果,当再次遇到相同的查询,服务器会直接从缓冲区中返回结果。该功能是内建的功能,如不想支持该功能,可在编译服务器时用configure脚本的--without-query-cache选项去掉该功能。
查询缓冲区由三个服务器参数控制,分别是:
1、query_cache_size
控制缓冲区的大小,如果该值为0,则禁用查询缓冲功能。设置方法是在选项文件中设置:
[mysqld]
set-variable = query_cache_size = 16m
这样就设置了一个16m的查询缓冲区
2、query_cache_limit
缓冲结果集的最大容量(以字节为单位),如果查询的结果集大于该值,则不缓冲该值。
3、query_cache_type
缓冲区的操作模式。
0表示不进行缓冲;
1表示除select sql_no_cache开头的查询外,其余的都缓冲;
2表示只对以select sql_on_cache开头的查询进行缓冲。
默认情况下,按服务器的设置进行缓冲,但客户端也可通过命令改变服务器设置。客户端可直接用select sql_no_cache和select sql_cache命令来要求服务器缓冲或不缓冲查询结果。如果不想每条查询都写参数,我们也可在客户端用set sql_query_cache_type = val;来改变服务器的查询缓冲行为。val可取值0,1,2或off,on,或demand。
禁用用不着的数据表处理程序。如服务器是从源码创建,就可彻底禁用isam,innodb和bdb数据表。
权限表里的权限关系应尽可能简单,当然了,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在从源码创建服务器时,尽量使用静态库而不是共享库来完成其配置工作。静态库的执行速度更快,但如果要加载用户定义函数(udf)的话,就不能使用静态库,因为udf机制必须依赖动态库才能实现。
2. 硬件优化
为了提高数据运行速度,升级硬件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针对数据库应用的特点,在升级硬件时应考虑以下内容:
对于数据库服务器,内存是最重要的一个影响性能因素。通过加大内存,数据库服务器可把更多的数据保存在缓冲区,可大大减少磁盘i/o,从而提升数据库的整体性能。
配置高速磁盘系统,以减少读盘的等待时间,提高响应速度。
合理分布磁盘i/o,应把磁盘i/o分散在多个设备上,以减少资源竞争,提高并行操作能力。
配置多处理器,mysql是多线程的数据库,多处理器可同时执行多个线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