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越来越好之村晚》影评:春节就是一场农家乐

《越来越好之村晚》影评:春节就是一场农家乐
除了尚处在渔猎、游牧阶段的极少数原始部落,这个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悠久的重大时令节日,恐怕都跟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当然有不少后来附着上了宗教色彩,近世又加上了不少国族纪念日,但源远流长的,还是农耕时代的遗存。
特别是春节,对于汉民族这个农耕民族来说,最重大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的时令转圜,现存的种种春节习俗,其实都可以从农业生产中找到端倪:春运反映的无非是农耕文化孕育出的乡恋,安土重迁的性格贯穿在汉民族的骨血里;至于春晚、贺岁片这些新兴的影视民俗,也无非是农村社戏、庙会的电子都市版,基于家族亲情、血缘伦理的合家欢,则是最重要的节日文化消费心理——春节,根子上还是场农家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来越好之村晚》倒是根正苗红的贺岁片,内地观众熟悉的黄百鸣港式贺岁片,主要服务于殖民地社会的市民文化,中影和八一厂出品的《村晚》,则明显是着眼于内地广大草根群众而言的。
《村晚》者,山寨“春晚”也,影片没有特别明确的戏剧冲突,插科打诨,胡吃海塞,凭着办“村晚”的一根主线,旁支节末的珠联起一大票明星,各种小故事密织成网,倒也成功勾连了全片。《村晚》根本不是普世的类型片,而是为中国春节特意定制的,正好赶上我在老家过年,小影院里人头攒动,跟父老乡亲们一起进影院看《村晚》,大银幕上出来一个明星,底下就传来一阵悉索(人名字体不易辨认,不少人在讨论);那些跳骑马舞之类的桥段,笑果尤其爆棚,倒是对于诺贝尔文学奖这类吐槽,观众们没什么反应。
春节就是一个农业节日,北京的selena、上海的jessica、广州的charles,都回商丘、铁岭、枣庄过年去了,中国就没有现代工业文明,说破天也就爷爷辈是个半殖民地买办,装什么?一家人乐呵乐呵得了,就像《村晚》里的老少爷们,闹闹腾腾的咋呼一台“村晚”出来,充满农业趣味的滑稽桥段,以及合家欢的故事走向,最终把《越来越好之村晚》打造成了一桌热气四溢的银幕年饭。
瞄准了目标观众,《村晚》不得不完成了一次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底层叙事”:影片把最草根的农民工放在了主角的位置上,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坚定的批判现实主义者,会认为影片的立场“虚伪”、“油滑”;如果你是一个在西方文明浸淫下成长、喝咖啡不耽误就大蒜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当然不会喜欢《越来越好之村晚》的,因为,这是一部饱蘸着邻里乡情,建诸在春节这个最重要汉族农业节日的集体心理之上的电影,绝对谈不上“高雅”的艺术性,明显奔着晚会小品的搞笑方式去的。
虽然没有分级制,但《越来越好之村晚》是一部标准的合家欢电影,男女老幼都能看,早年港产贺岁片,也不无这种晚会闹剧之作,内地出这么一部,也很正常,至于喜不喜欢看,就跟你吃饺子是蘸酱油还是蘸醋一样,请便(我们这蘸剁辣椒)。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