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说起小众茶,大家可能觉得小众茶就是那些喝的人少、没有什么名气的茶叶,但不得不说这是严重的误解,小众茶相对于大众茶,喝的人是比较少,但名气并不一定小,或有可能名气太高,一般人喝不起才形成的小众。那什么是小众茶?哪些小众茶比较好呢?
什么是小众茶呢?一般有四种情况下会形成小众茶:
第一,因为资源稀缺、罕见、产量低,成品茶的价格自然也高,大部分人喝不到或喝不起,便成了小众茶。
第二,因为制茶条件的苛刻、制茶过程的漫长、成茶仓储的高要求,让一些原本并不属于小众的茶,成了小众茶。
第三,因为区域性的差别、大众普遍的喜好不同,而让原本在主产区的大众茶成了"客场"的小众茶,就此而言而蒲坑茶也算此列吧。
第四,也有因为商家营销的需要,为某款茶包裹上一些光环、打造了一些概念,使得一些应该是面向大众的普通茶,成了高价茶、小众茶,现在明白什么是小众茶了吧,小众茶未必属于精品茶,抑或贵族茶,也未必一定能成为大众茶。也许,就是因为是小众,因为那些对于大众的神秘感和探知欲,小众茶才更富有吸引力。
哪些小众茶比较好呢?让大家多多了解它们的特点
1、虫屎茶
虫屎茶不仅含有茶叶的成分,而且含有茶虫吃了茶叶后所排泄出来的有机物。虫屎茶药用价值较高,正宗的六堡野生茶虫屎,品饮之后再饮什么茶都显得淡水,再无味道。其实虫屎茶在民间一向是以其当药为主,往往以陈年为佳。
提到"虫屎",许多人会联欢想到臭和脏,其实不然,它带高雅的熟香,味浓略显甜,口味醇厚,汤色乌深,别有风味,连饮数杯,绝无腻感、反而感到情绪昂扬,思路广开。虫屎茶不但香味好,而且还是健胃的良药,对胃功能较差的人来说,尤有助益。
2、紫鹃茶
1985年,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在该所栽有60多万株云南大叶种茶树的茶园中,发现一株芽、叶、茎都为紫色的茶树。由其鲜叶加工而成的烘青绿茶,茶菁色泽为紫色,冲泡后汤色亦为紫色,香气纯正,滋味浓强,特取名为:紫鹃茶。在茶行业内,多用"紫娟茶"一词代替学名"紫鹃茶"。
紫娟茶属于人工培育品种,有紫鹃特有的清爽香气,由于花青素含量较高,生茶汤色黄中带紫,根据水质酸碱性不同颜色有差别。此外,紫娟茶中的内含物质,即花青素,还被称为"口服的皮肤化妆品""皮肤维生素""青春营养品"。每100g紫娟中即含有3.29g左右的花青素,为目前发现花青素含量最高的茶品。
3、紫芽茶
紫芽系云南群体原始种之中的一种变异种,为大叶种大叶茶,芽头为紫色,通常情况下是三叶都是紫色,其后叶是深绿色。勐海、易武、临沧等高海拔地区均有少量。临沧相对较好。
当然,这种变异品种的茶树,有的只有芽尖部分变异为紫色,同一棵树并非每年都会产生变异,具体与当年的雨水和气候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总量少,加之采集比较困难,是目前茶行业内很稀有的品种。
紫芽茶,其毛茶茶汤色金黃,质厚重、口感饱满、回韵长,口感介于栽培野生茶与老园子茶之间。可直接制普洱茶饮用,因产量少,价格相对较高。野生紫芽茶制成的七子饼茶饼身满披金毫,光泽油亮,冲泡,有一股独特的清香,滋味鲜甜爽口,汤色黄亮,香气及口感皆有别于普通晒青茶。
4、竹筒茶
竹筒茶是云南傣族、拉枯族同胞别具一格的风味茶。因茶叶具有竹筒香味而得名。傣语称为"腊跺",又加其原料细嫩,被雅称为"姑娘茶",拉枯族语叫"瓦结那"。
竹筒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和文山州广南县的底圩、腾冲县坝外等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采用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加工而成,为云南古老名茶品种之一。
竹筒茶的制作方法很多,多釆用一芽二、三叶的细嫰云南晒青毛茶,用炭火炙烤工艺制成。
5、辫子茶
辫子茶是保留在神秘的少数民族--傈僳族中的一种制茶工艺,它的制作需要精选百年以上茶龄的古茶树,用其上好的茶青,单独杀青、单独压制,并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其条索具有惟妙惟肖的辫子特征。
茶饼外形似辫子状,条索分明,清晰,选料极佳,梗嫩、叶厚、芽肥。在众多制茶中最为独特的是"辫子茶"的制作,据俐侎人的"哚唏"传唱,又称"头人茶"或"朝贡茶",就是采用茶山里最古老、最好喝的茶,用早春第一最好的芽,单片杀青,单个揉捻,单个压制,并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其条索具有惟妙惟肖的辫子状。他们认为"辫子茶"汇聚天地的灵气,"尼摩"认为"辫子茶"的辫结越长,预示着当年的各种将更加顺利。
6、扫把茶
所选茶叶通常是一芽三四叶的,并且要保留较长的叶梗,便于捆扎。制作时,用手将茶叶反复摊直,再用带有喜庆意味的小红绳捆扎起来。一把小小的扫把茶,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需要妇女同胞付出一定的劳动量和细致的耐心。
小众茶因为关注少,被炒作的少,更能用心做茶、做出好茶。正因为如此,小众茶比大众茶更加注重茶性的寻真,更加注重与环境的和谐,更加注重与自然的沟通。相比大众茶,小众茶更显得独特,现在茶叶市场除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也可以独辟蹊径,尝试着以小众茶为突破口,做不一样的茶叶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