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已经成为科思创业绩增长的引擎。”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科思创中国区总裁盛秉勇(bjoern skogum)如此表示。
一家跨国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若干关键市场的业绩表现,显然在盛秉勇眼中,营收占比达到总收入21%的中国市场显得至关重要。
十年前,中国区业务仅占科思创业务的 10%,而到目前,这个比例已上升至 21%。尤其是今年第三季度美国遭遇飓风后,中国区业绩已超越美国,成为科思创的大市场,而未来科思创仍将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在盛秉勇看来,新能源汽车、风能和轻型化材料将会成为科思创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发力的增长点。
随着传统领域材料的不断升级和创新,以及越来越多行业巨头的介入,新材料市场的竞争正趋激烈。科思创、巴斯夫和杜邦等行业巨头也将进一步投身于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生物基材料、二氧化碳等领域。
据了解,新材料在中国的发展同样因政策的扶持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新材料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了6500亿元人民币,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并在“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了2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超过25%。
正因如此,科思创不断加大在华投资。截至目前,科思创在上海奉贤区总价值高达31亿欧元的工厂已基本建成,即将开始下一步的创新研发与市场推广应用。科思创不仅将集团三大业务中的聚碳酸酯总部移师上海,还将亚太区研发中心设在上海。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市场对于材料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针对中国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科思创未来有没有继续增加投放产能的计划呢?盛秉勇表示,目前科思创在中国的产能可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扩产尚不会很快发生。
科思创来源于拜耳,其前身是拜耳的材料科学部门。自剥离之后,科思创业绩一直在增长。2015年,科思创的总销售额达到120.8亿欧元,同比增长2.7%。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与2014年相比增加41.3%,达到16.4亿欧元。2016年净收入从3.43亿欧元增长至7.95亿欧元,增幅超过一倍。2017年第三季度科思创创造了公司历*为强劲的一个季度,净收入较2016年第三季度上涨89.6%至4.91亿欧元。同时,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了50.2%和 16.9%。
原标题:科思创中国区总裁:将在新能源汽车、风能、轻型化材料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