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黑格尔——精神与自身同一——并与他物同一——他物扬弃自身并与自身同一——这种同一性的过程就是绝对精神
伽达玛——文本的“原义”是不可能恢复的、“时间间距”不但是不可能克服的,而且也是不应当克服。时间间距可以消除读者与文本的功利兴趣和主观投入······使偏见只与历史性相关,而与个人利益无关······
史铁生——如今我常常还能听见f医生对我说:是差别推动了欲望,是欲望不息地去寻找平等,这样上帝就造就了一个永动的轮回,或者这永动的轮回使“我”诞生。——<务虚笔记>
邓晓芒——史铁生的一部《务虚笔记》抵得上整个伤痕文学
理解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不得不提到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看过他们两人的合影,简直关系融洽的如同父子。但或许,他俩的确有着对艺术与生命理解的共同视域。
据我能所知的对于生命的描绘或许,致为细腻与宏大的一部小说就是《务虚笔记》。其中史铁生将生命融汇到了时代的视角下,将一个人的个性首先分成阴阳两份每份又根据特质分成不同的人格与职业。比如:诗人、艺术家、思想家、理想主义者等等。
而《太阳》这部影片,比史大爷的那部小说某种程度上多了一个维度,那就是除了人性、欲望、时代、生活还多了对祖国命运的探讨这一更为宏观的视角。而这一视角恰恰是姜文所导演的4部片子一以惯之的共同主题立意之一。
一、庞杂的隐喻象征系统——绝非刻意的诗意
对于这部片子的完全理解,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于60年代末期出生的那代人,来整理出的一部,将隐喻与象征等等繁复的意象,安插在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里的影片来说,更是如此。
但话说回来就好像姜文在2011年最近一次参加的《小崔说事》里提到,当人到了40不惑之年,将自己一件一件的往事追忆成水,并将自己冲刷通透之后。则可以拿到一件上帝送给自己的礼物。对于姜文来说那件礼物就是《太阳照常升起》。
就如同务虚笔记里所描绘的那个画面——史大爷坐在地坛公园,与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一同探讨,一颗树死掉的原因是不是被挖了根一样。《太阳》所探讨的在最开始也是从树这个意向起始。只不过在那里树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生命,或许还有所谓的“上层建筑”等等深意。当然,史大爷说最终闹明白问题根本的只有小男孩一个人。而在《太阳》里只有周韵扮演的孩儿他妈明白了问题的来由。
至于其余的过多的意象的隐喻简直过于繁复,都融化在了唯美的风景里,懵懂的对话中。
比如,鞋子:不仅可以象征欲望,交合。还可以象征对于道路形式的选择。制度路径等等意象。从树上掉下来的羊——酷似人民币的符号,就更令人忍俊不禁。石头,则是树偏左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树会往左偏呢?那或许都要问孩子他爷了。当然最后疯妈在树上给房祖名讲的那个十三十四的笑话,与后一段两人回屋后,窗台上趴着的猫,所形成的一组隐喻——好奇害死猫。或许也很有趣,当然还有房祖名手里拿的算盘。或许这两样都是害死房祖名的原因吧。当然,还有那个从解放军变成警察的李叔——把火吸进肚子里,还不知道疼,不死才怪。
影片的一开头,就是一系列细密的植根于生活中的意义深远的隐喻。这一切或许都是在召唤观众们好奇的诱饵。姜文在《小崔说事》里,在被崔永元问道:房祖名为什么会死的时候。说了一句,“不是看反了吧。”不知道小说《天鹅绒》的观众。或许,或多或少都会被最后那一枪爆头,吓一小跳。但熟知那就是姜文从影片开始就憋着坏笑和您开的意志坚定、正气凌然的一个冷幽默呢?
二、男与女——欲望的符号、时代之伤
看过《务虚笔记》的读者,都会熟知,那些将男人人格精细分割的好处。史大爷将文革后那段时代的欲望与爱的分离,用一组组严谨的交合,在文学艺术中,修复着那代人的心理创伤。
而在,姜文的这部电影中,阴与阳的交合,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成了罪恶的滥觞之处。
比如,唐老师,黄秋生所扮演的诗人般的角色,和林大夫(象征着男人对女人纯粹的欲望的意淫),三者在屋里的冥合。比如,房祖名与唐婶在周韵所扮演的孩儿他妈的心灵密所进行的乱伦交合。这几处的点化,某种程度上,交代清楚了,一个时代的人们的情感创伤的模式。前两种交合都酿成了人命。这其中只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梦幻场景,用狂欢的异域歌舞将浪漫与欲望和理想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而那恰恰变成了孩子他妈生产的原因。
在分析对这几处欲望交合之前有以必要对影片中的男女角色及其象征意义做以对比展示:
姜文(雄性荷尔蒙力量革命后裔)黄秋生(浪漫主义诗人革命爱国主义恋母情结)房祖名(小农意识,农民阶层及传统的后裔)
周韵(祖国母亲传统广大的农民工业阶层现实)唐婶(浪漫妖娆的女人上层民粹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后的文化意识及幸福理想的女人)林大夫(女人的原欲)小李铁梅(建国后国民的整体意识状态)
在这其中,林大夫与唐和黄秋生扮演的诗人的冥合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虽然三者的融合本应该是美好的成人礼。但很可惜,林大夫是纯粹的欲望,并没有浪漫主义与理想的特质。她喜欢诗人让她软的那一下。但却不能引起诗人的好感。最后黄秋生吊死在母亲的礼物——枪带下。那是一个时代人革命爱国主义浪漫情怀的终结,并且是与真正的爱的割裂。这种割裂某种程度上,成了下乡青年的不可承受之重的伤。就好像姜文在山林里吹起了诗人的歌谣,死了的人会笑吗?
至于房祖名与唐婶的偷情。那些周韵打给房祖名的巴掌看似都没奏效,也没将他打明白。好奇的欲望,物欲,情欲,三者合一。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一代人所有的悲剧的根源。
影片中小李铁梅与房祖名象征了当时,人们的时代精神风貌。尼采说一个在自然中成长的人,正常的欲望越是被压抑,变成一个罪犯的可能性就越大。村队长的死,更令人深思。与其说他死在自己的性欲所犯的罪恶的必然后果上,还不如说,他死在了自己的好奇心上。一个“天鹅绒”的梦想并不能用仅有的所谓用来做锦旗的普通布料代替。更不应该用性欲去填充一个好奇的梦,并将之作为一个虚伪的实现手段。唐师傅最开始也仅仅轻蔑的说,那他妈就是一块普通的布。当他找遍全国以后,或许会知道他妻子的不寻常之处。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姜文在90年代接受的一个采访记录。他说他眼见着太多的美女一个个的嫁给了老外。那种感觉很怪异,或许带着些许愤怒。所以,那才是真正的生活。那才是一个时代之伤。所以房祖名所扮演的村队长是该挨枪子儿的。
对这两处时代伤痕的揭露。说明姜文导演对于这部电影用意,更多的执意用功都在批判这一角度。只有大胆的批判大胆的揭露,并承认自己,才能接受自己,太阳才可能照常升起。
三、关于永恒循环
关于循环与轮回,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形而上学,或者弗洛伊德的自我的自恋力比多。乃至佛教对于六道轮回的描述。都是经典。史大爷在《务虚笔记》中对循环往复的“我”的形成,也同样是一种艺术的描绘。
但,当这些循环出现在生活中时,或许很多人都无法摸准他们的脉络。好多人都会有那种感觉。就是一件事在自己生活中似乎已经被感受过好多次。但就是无法说清楚那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却一次次的重复。当一个有心人看清这种感受后,便将其呈现在了小说、影视语言中,并且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对于这种封闭环形叙事结构的阐释,绝非少见。
但对这种无尽的循环的认知,绝非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那种悉心的认识的过程,正是由痛苦堆积而成的。就好像《搏击俱乐部》里男主角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厌倦。当他实现了自己对内心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的反叛时,就是一个死神降临的契机。
就好像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所描绘的,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生活觉得无力时,那种想法就会跃上心头。自杀这个问题在存在主义的名著中,不断的被讨论。于是西绪弗斯,成了一个真正勇敢的英雄。因为他敢于面对这种循环与虚无。
当然,面对这种循环的精彩人生与梦幻的完美结合,影视作品或许是一个最好的途径之一。并且当面对这种封闭的循环时,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背景乃至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会出现不同的结局,与演进效果。
从认识到这种循环开始,不同的主体就开始了各自应对的独特方式。
《蝴蝶效应》在面对认识到自身的这种效应时,并没有接受命运的不公,他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拯救了所有人的痛苦。这或许是对道德完美的一种追寻,或者对生活一种彻底的背叛。但,上帝不会允许一个没有缺点,或者不敢面对罪恶的人存在。因为除了上帝是没有人能做到的。
《罗拉快跑》则完全站在《蝴蝶效应》的反面。罗拉的男友并非无罪。但她为了爱敢于面对这种循环的封闭结构,于是每一次的重新来过的机会,都促成了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命运使这种循环不断呈螺旋状上升的趋势。并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类似于将这种封闭的结构重复无数次并达到一个意淫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