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虫害及防治方法
一、苗期虫害 在竹类苗期常见的害虫中,危害竹苗根部的有金龟子蛴螬、地老虎、蝼姑、蟋蟀等,局部地区还有蚯蚓;危害竹苗嫩叶的有蚜虫、叶竹螨、蚧壳虫、竹螟、刺蛾等。采用综合措施防治。选择苗圃或造林地时,要挖土进行虫情调查,如虫口密度大,应采用灭虫措施。将触杀型或熏蒸型农药用细土拌匀,撒在土表,翻人土中,也可以结合整地把害虫翻出土面捕杀,或用碎土机械杀死害虫。若出苗后,发现地下害虫危害竹苗根部,每公顷可用50%可湿性敌百虫20~30kg,加水3000~4000kg,在苗行间开沟浇灌,再行覆土,或用鲜草傍晚堆在苗床诱集,次晨捕杀。对一些吸食液汁的害虫如蚜虫、蚧壳虫等,可用乐果3000倍注人或敌敌畏2000倍液喷射;对食叶害虫,用25%二二三乳剂200~300倍喷射。 二、笋期虫害 常见的笋期害虫有笋夜蛾、笋泉蝇、笋象鼻虫等,这类害虫都是钻蛀性的,蛀食竹笋,引起退笋或畸形竹株。要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作好预防工作。结合劈山松土,清除林内杂草灌木,改善竹林卫生环境,对消灭竹笋夜蛾的初龄幼虫和防止越冬的笋虫出土为害均有良好的效果。在竹笋出土时,用25%二二三乳剂200倍涂干,竹笋出土后,每隔1星期喷1次,对防治各种笋虫都有效果。有笋泉蝇发生的竹林,可在成虫期施放敌敌畏烟剂,每公顷用10kg,熏杀成虫。对竹笋象鼻虫可利用其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此外,还应及时挖掉退笋,消灭其中幼虫。 三、成竹期虫害 (一)做好预测预报 1.发现竹林已有少量的竹螟、竹蝗、竹青虫、竹斑蛾等危害,在冬季调查林地上越冬幼虫、蛹及卵块的数量。若数量多,应组织群众挖除卵块、消灭越冬幼虫。 2.蚜虫、蚧壳虫、竹螨等的这类害虫危害,在竹秆、枝、叶上可发现留有黑霉、蚧壳等痕迹。若数量较多,应采取防治措施。(二)防治原则和方法:1.防治原则:及时掌握虫情,贯彻“治早、治少、治了”的方针,以药剂防治为主,并结合采用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 2.防治方法 对局部发生的食叶害虫,可用25%二二三乳剂200倍液,敌百虫500倍液或80%乳剂敌敌畏释稀1000~2000倍液喷杀;在地形复杂、山高而稠密的竹林中,食叶害虫可用敌敌畏烟剂,每公顷林地用10~20kg熏杀;大面积发生时,可用飞机喷洒90%敌百虫50倍液。生物防治可用苏云金杆菌,每毫升含孢子1亿的浓度。防治竹斑蛾,用赤眼蜂每公顷放200万头防治竹螟。 对于蚧壳虫,要加强检疫工作,发现蚧壳虫应消灭后再栽植。竹林发生蚧壳虫,可在幼虫期喷射敌敌畏乳剂或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喷杀,也可用内吸剂1059的20倍液涂秆包扎,或在竹根周围6~10cm土中灌药,覆土踏实。 防治蚜虫、竹螨,可用乐果50%乳剂1000~2000倍液,在害虫活动期喷杀,每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另外,竹螟、竹笋夜蛾等成虫有趋光性,在这些害虫羽化期,设诱蛾灯诱杀成虫。利用劈山抚育,清除林内的杂草灌木,消灭各种害虫的中间寄主;利用削山、松土,消灭各种害虫的越冬幼虫或卵块。 四 常见虫害防治 (一)竹笋害虫及其防治 对竹笋产生较大危害的害虫主要有: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 butler)、淡竹笋禾夜蛾(kumasia kumaso sugi)、笋秀禾夜蛾(oligia apameoidis draudt)、竹笋泉蝇(pegomyia phyllostachys fan)、竹笋绒茎蝇(chyliza bambusae yang et wang)、竹大象虫(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 fabricius)、一字竹象虫(otidognathus davidis fairmair)、长足大象虫(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山竹缘蝽(notobitus montanus hsian)等。 1.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 butler) 竹笋禾夜蛾,又名竹笋夜蛾、笋蛀虫,为竹类笋期的主要害虫之一。竹笋禾夜蛾幼虫蛀食毛竹、淡竹、刚竹、哺鸡竹、雷竹、水竹等经济类竹笋,发生严重地区大量竹笋被害,不能成竹,即使成竹,亦断头折梢。 竹笋禾夜蛾成虫灰褐色,体长17――20mm左右,翅展约38――43mm。头部及胸部黄褐色,颈板、翅基片黑棕色;腹部淡褐灰色;前翅淡褐色,前翅基部有1个三角形的褐色斑,亚端区前缘有一漏斗形大褐斑,基线褐色,从褐斑中穿过,内线双线褐色,波浪形,环形及肾纹黄白色,肾纹外缘白色,中线褐色,粗,锯齿形,后端与外线相连接,外线黄白色,锯齿形,齿尖为褐点和白点,肾纹与外线之间有明显褐斑,亚端线黄白色,在2、5脉处内凸,在5脉处内、外侧均有黑尖纹,端线为一列黑棕色长点,亚端线与端线间的后半带棕色;翅面还有不明显的支持齿状横纹数条。后翅褐色,基部微黄。卵近圆形,长约0.5mm。幼虫共有5龄,头部红橙色,体紫褐色,龄期愈大体色愈深,背线细,亚背线较宽,第5节的亚背线前半段缺。老熟幼虫体长26~45mm。蛹红褐色,长20mm。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竹林地面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次年2月下旬,越冬卵孵化为幼虫,先蛀食禾本科及莎草科杂草。4月初,当竹笋出土时,幼虫即爬到笋上,蛀人笋尖小叶,蛀口外有绿色碎屑堆积,3龄幼虫蛀人笋内,啮食柔软部分。竹笋被害后,表面失去光泽,内有蛀孔、虫粪。幼虫在笋内生活18~25天,至5月上旬老熟幼虫出笋人土结茧化蛹。蛹期20~30天。至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在禾本科杂草叶面边产卵,卵数十粒排成条状。将卵裹于叶内越冬。2月中下旬先为害杂草,4月上旬蛀笋。幼虫蛀笋,使笋败退。 防治方法: (1)加强抚育工作,除草培土,可促进竹林丰产和消灭越冬卵。(2)及早挖去被害的退笋,杀死笋中幼虫。 (3)对于用材竹林出笋后,用敌百虫50%可湿性粉剂,释稀成1000倍,或二二三乳剂 200倍液喷洒林地2~3次,杀虫保笋。 淡竹笋禾夜蛾(kumasia kumaso sugi) 淡竹笋禾夜蛾主要危害淡竹、刚竹、乌哺鸡竹、毛金竹等竹笋。 雌成虫长22mm左右,翅展48mm左右;雄成虫体长19mm左右,翅展42mm左右。触角丝状,胸部背面淡灰褐色,足灰褐色。卵初产时米黄色,后淡褐色,扁椭圆形。老熟幼虫体长35mm左右,头部桔黄色,体略呈淡青灰色。蛹长17mm左右,红褐色。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孵化。5月蛀人笋中危害,在笋中15~25天,5月下旬化蛹,6月上、中旬羽化,产卵越冬。幼虫在笋中历3龄,每龄5~6天,计15~25天。老熟幼虫咬破笋挥,爬出落于地面,在被害笋周围半径为 15~20cm范围内坠落叶吐丝结薄茧化蛹,若无落叶则在竹箬中作丝茧或在浅土层作茧化蛹。蛹期 15~ 20天。 防治方法:同竹笋禾夜蛾防治法。 3.笋秀禾夜蛾(oligia apameoidis draudt) 笋秀禾夜蛾属夜蛾科。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危害刚竹、淡竹、桂竹、斑竹、石竹、水竹、红壳竹、乌哺鸡竹、苦竹等。幼虫蛀人笋内危害。被害笋大多成为退笋或成竹质量差。 雌成虫14~20mm,翅展36~48mm,复眼褐色。华成虫体长11~16mm,翅展30~39mm。体褐色,触角丝状,灰黄色。卵扁圆形,长0.7mm,初乳白色,后淡黄色。老熟幼虫26~40mm,浅紫褐色或紫灰色。头橙红色。蛹长11~21mm,雌蛹较大。红褐色。正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在浙江,2月初~4月初孵化,4月中旬~5月初转移到竹笋中危害,5月中、下旬~6月上旬幼虫老熟,6月上旬出现成虫,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同竹笋禾夜蛾防治法。 4.竹笋泉蝇(pegomyia phyllostachys fan) 竹笋泉蝇又叫毛笋泉蝇,以幼虫蛀食竹笋,使内部腐烂,造成退笋。成虫体暗灰色,长约5~7mm,额带黑色,复眼紫褐色,单眼3个,橙黄色,胸部背面有3条深色纵纹,翅透明,翅脉淡黄色,中、后足黄褐色,中、后足腿节及节胫节橙黄色,基节及跗节灰褐色。体两侧纵带呈断续状,并各着生有一列粗刺毛,每列5根,腹末尖削,产卵管针状,黑褐色。卵长圆筒形,长1.5毫米,乳白色,有光泽,排列呈块状。幼虫蛆状,长9毫米,黄白色,前端细末端粗,末端呈截形,头部不明显,口器呈黑色钩状,一龄幼虫乳白色,尾部有两个黑点,二龄幼虫淡黄色,尾端逐渐变为黑色,老熟幼虫尾部变黑。围蛹,深褐色或黑色,近纺锤形,长约7毫米。 竹笋泉蝇每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越冬蛹于次年出笋前15~20天羽化为成虫飞出,当笋出土3~5cm时,成虫即产卵于笋择内壁,笋外不易发现,每笋内可产卵10~300粒,卵经过2――4天孵化,孵化率为66%,初孵幼虫群集于卵壳周围,取食笋肉表皮,呈不规则的细线虫道,笋在外观上表现不出症状。二龄幼虫潜入笋肉取食,经过3――4天危害,笋褪色法黄,笋尖不吐水,高停止生长,笋肉开始腐烂。经过10天左右,笋变成锯屑烂糊状,笋箨干枯,全为退笋。幼虫期15――20天。老熟幼虫于5月中旬出笋,脱出入地,或随短笋一同落地,在笋周围25厘米周围内入土,入土深度1――6厘米。经2――4天化蛹,蛹外包被一个很薄的土室,以蛹越冬。 竹笋泉蝇在竹林卫生状况差的林分发生较重,郁闭度大的发生重,林内比林缘发生重,老竹林比新栽竹林发生重,地势平缓、山脚比陡坡、山顶发生重。温度对竹笋泉蝇发育速度影响较大,湿度明显影响卵的孵化和初孵幼虫的存活,骤然的天气变化会引起竹笋泉蝇的大量死亡,卵和初孵幼虫的死亡率可高达95%。 防治方法: (1)挖除受害的退笋,切去被害部分,杀死幼虫。 (2)对用材竹林用25%二二三乳剂150~2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500――2000倍液喷射林地,出笋前喷1次,出笋后每10天喷1次
其它类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