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群老茶友相聚,一位资深茶友拿出一款比苹果手机略长一些的竹编小篮。篮里还包着一层已很干脆的粽叶,打开粽叶,看到里面的干茶和六堡茶接近,细碎,深棕色有隐约的油光。闻上去洁净,并非年代久远而有任何气味。一些茶友立即开玩笑称,估计是这位老茶友又去哪淘到老六堡了,结果这茶友神秘兮兮地说,虽然看上去很像六堡茶,却是曾经失传不再生产的历史名茶——安徽安茶。同样在粤港地区,东南亚国家名声显赫,不输于广西六堡茶。
同是侨销茶,同样有辉煌历史
据资深老茶收藏家陈汉平介绍,安茶创制于明末清初的安徽省祁门县西南查湾、芦溪一带,至今近400年历史,民间称为软枝茶,是传统工艺名茶。因为出产紧压后以竹篮盛装,故又称竹篮茶,属于黑茶,在粤东颇负盛名,与“徽六名茶”并驾齐驱。
传说20世纪初期,岭南和东南亚一带瘟疫流行,一位姓戴的名医开三钱安茶作药引,效果奇好,治好了不少病人。安茶可以治病的消息,从此不胫而走,声名鹊起。因为其稀少珍贵,在岭南和东南亚一带,不仅是一种上乘饮料,而且被视为良药,尊为“圣茶”。
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曾有安茶茶号47家,民国22年,安茶产量已达2000担,在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中仍可看到广东的名门世家开竹篓泡安茶的景象,可见安茶之贵重,极受高端人群的喜爱。
另一资深茶客莫先生也表示,在香港,看到一些著名茶楼、酒楼都有陈年安茶出售,价格甚至与普洱相当,一饼老字号普洱饼茶要价上万港元,一斤老号旧安茶价格也不低。
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都是在粤港地区、东南亚国家享有盛名,都有消暑解毒助消化之效,难怪安茶和六堡茶会被人混淆。
工序更多 也要陈化
陈汉平介绍,安茶原料为山茶,来自安徽祁门地区,土层肥厚,气候温和,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制作时是连梗带叶经杀青后稍加揉捻,进行烘干,制成干毛茶。
做工也十分讲究,整个制作过程分杀青、揉捻、晒胚、烘干、筛分、捡簸、捡剔、复烘、夜露、熏蒸、装篓、再烘焙等工序。加工后的安茶不能马上出售,还要陈化3年以上才能出售,惟其这样,才能火气退尽,茶性温和,味涩生津,祛邪避暑,充分发挥茶叶的药效作用。
“所以一般茶叶以新鲜为贵,安茶和六堡茶呢,则都以陈为贵,而且越陈越好。”陈而不霉,陈而不烂,越陈茶味越纯正,这是两种茶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