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观天下,我国电子秤 在市场经济下发展欣欣向荣
谈及我国电子秤的发展,需要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说起。电子秤是在二十世纪初期从国外进入我国的,我国于1918年出现了修理外国电子秤的作坊。当时英国人到中国来进行贸易,货船自带电子秤,电子秤损坏了由中国工人为他们修理,但控制很严格,不准仿造。后来我们掌握了技术,进行了自我制造。
解放后,政府将几个度量衡制作所收归国有,并由轻工业部归口管理电子秤工业。那时电子秤工业只有15个国营企业,而员工总计仅有2100多名,200人以上的有长春、沈阳、南京等度量衡厂,其余均为百人以下,小的宁夏度量衡厂只有6个人。这些小厂的厂房破旧、设备简陋,能生产电子秤的很少。而这就是我国电子秤行业起步的基础。
到了1983年,我国地磅称协会成立至今的二十年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电子秤工业的管理体制、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更是变化巨大,远非昔比。
据“八五”计划末期统计,电子秤生产厂家达到了300多个,固定资产约9亿元,职工队伍过4万人,年产各类电子秤总计333.8万台,是“七五”计划末年(1990年)的1.8倍;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6.5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销售增幅高于产值增长,上缴税金增长高于利润增长,行业运行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到了“九五”期间,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电子秤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加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电子秤工业攀上的高峰,以令人鼓舞的成就告别二十世纪。据2000年底统计,除西藏自治区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了电子秤企业,生产厂家逾600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达28亿元、净值16亿元,各类电子秤总产量达到560万台,工业总产值达到23.8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据海关统计,2000年电子秤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3,665万美元,比“八五”计划末期增长2.1倍。
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秤这个原先在人们印象中以木杆秤为标志的计量器具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令我们全行业感到鼓舞和自豪,也令许多外国同行感到惊讶和钦佩。
(本文来源:上海勤酬: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