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centos 6.x安装Mongodb

添加mongodb的yum源 [10gen]name=10gen repositorybaseurl=http://downloads-distro.mongodb.org/repo/redhat/os/x86_64gpgcheck=0 ?安装mongodb yum install mongo-10gen mongo-10gen-server ?配置mongodb vim?/etc/mongod.conf 如果启动程序要连接的话,这
添加mongodb的yum源[10gen]name=10gen repositorybaseurl=http://downloads-distro.mongodb.org/repo/redhat/os/x86_64gpgcheck=0
?安装mongodbyum install mongo-10gen mongo-10gen-server
?配置mongodbvim?/etc/mongod.conf
如果启动程序要连接的话,这里bind_ip写为0.0.0.0
logpath=/var/log/mongo/mongod.logport=27017dbpath=/var/lib/mongobind_ip=0.0.0.0
?启动mongodb服务service mongod start
?加入开机启动chkconfig --levels 235 mongod on
?测试mongodbmongo> use testswitched to db test> db.foo.find()> db.foo.save({a: 1})> db.foo.find(){ _id : objectid(4b8ed53c4f450867bb35a1a9), a : 1 }> db.foo.update( {a: 1}, {a: 5})> db.foo.find(){ _id : objectid(4b8ed53c4f450867bb35a1a9), a : 5 }
?防火墙处理iptables -a input -m state --state new -m tcp -p tcp --dport 27017 -j accept
?测试远程连接mongo server:port/database## example ##mongo 10.0.10.45:27017/test
安装后的配置此处参考?http://blog.51yip.com/nosql/1575.html
掌握权限,理解下面4条基本上就差不多
1,mongodb是没有默认管理员账号,所以要先添加管理员账号,在开启权限认证。
2,切换到admin数据库,添加的账号才是管理员账号。
3,用户只能在用户所在数据库登录,包括管理员账号。
4,管理员可以管理所有数据库,但是不能直接管理其他数据库,要先在admin数据库认证后才可以。这一点比较怪
添加管理员账号
mongo mongodb shell version: 2.4.6 connecting to: tank use admin //切换到admin数据库 switched to db admin show collections; system.indexes system.users //用户表 db.system.users.find(); //用户表没有数据 b.adduser('tank','test'); //添加一个管理员账号 { user : tank, readonly : false, pwd : 988432606980d0695e4f668f6bbc643a, _id : objectid(529e5d543b6a4608ac833429)
开启动用户权限认证
vim /etc/mongodb.conf //将auth=true前面的注释拿掉 /etc/init.d/mongod restart //重启生效
?php中连接mongodbphp客户端连接
1, 推荐方法一
$mongo = new mongo(); $db = $mongo->selectdb('tank'); //切换到tank数据库 $db->authenticate(tank3, test); //认证 $users= $db->selectcollection(users); //选取users表 $cursor = $users->find(); //读取数据 foreach ($cursor as $id => $value) { echo $id: ; print_r($value); echo ; }
这种方式比较好理解,根命令行下的操作过程差不多。
2,推荐方法二
$mongo = new mongo(mongodb://tank3:test@127.0.0.1:27017/tank); //认证用户,这里的数据库,只启认证作用 $db = $mongo->selectdb('tank'); //选取数据库 $users= $db->selectcollection(users); $cursor = $users->find(); foreach ($cursor as $id =>$value) { echo $id: ; print_r($value); echo ; }
上面二种方法的不同在于,一个先选数据库在认证,一个先认证在选数据库。
python中使用mongodb>>> from pymongo import connection #导入模块>>> con = connection()>>> db = con.test #连接test数据库>>> posts = db.post #连接test中的post集合,相当于mysql中的表
插入数据
>>> import datetime>>> post1 = {title:i love python, slug:i-love-python, author:serho, content:i love python...., tags:[love,python], time:datetime.datetime.now()}>>> post2 = {title:python and mongodb, slug:python-mongodb, author:serho, content:python and mongodb...., tags:[python,mongodb], time:datetime.datetime.now()}>>> post3 = {title:serho blog, slug:serho-blog, author:akio, content:serho blog is ok...., tags:[serho,blog], time:datetime.datetime.now()}>>> posts.insert(post1)>>> posts.insert(post2)>>> posts.insert(post3)
?附录mongodb基本使用成功启动mongodb后,再打开一个命令行窗口输入mongo,就可以进行数据库的一些操作。
输入help可以看到基本操作命令:
show dbs:显示数据库列表
show collections:显示当前数据库中的集合(类似关系数据库中的表)
show users:显示用户
use :切换当前数据库,这和ms-sql里面的意思一样
db.help():显示数据库操作命令,里面有很多的命令
db.foo.help():显示集合操作命令,同样有很多的命令,foo指的是当前数据库下,一个叫foo的集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命令
db.foo.find():对于当前数据库中的foo集合进行数据查找(由于没有条件,会列出所有数据)
db.foo.find( { a : 1 } ):对于当前数据库中的foo集合进行查找,条件是数据中有一个属性叫a,且a的值为1
mongodb没有创建数据库的命令,但有类似的命令。
如:如果你想创建一个“mytest”的数据库,先运行use mytest命令,之后就做一些操作(如:db.createcollection(‘user’)),这样就可以创建一个名叫“mytest”的数据库。
数据库常用命令1、help查看命令提示
help
db.help();
db.yourcoll.help();
db.youcoll.find().help();
rs.help();
2、切换/创建数据库
use yourdb; 当创建一个集合(table)的时候会自动创建当前数据库
3、查询所有数据库
show dbs;
4、删除当前使用数据库
db.dropdatabase();
5、从指定主机上克隆数据库
db.clonedatabase(“127.0.0.1”); 将指定机器上的数据库的数据克隆到当前数据库
6、从指定的机器上复制指定数据库数据到某个数据库
db.copydatabase(“mydb”, “temp”, “127.0.0.1”);将本机的mydb的数据复制到temp数据库中
7、修复当前数据库
db.repairdatabase();
8、查看当前使用的数据库
db.getname();
db; db和getname方法是一样的效果,都可以查询当前使用的数据库
9、显示当前db状态
db.stats();
10、当前db版本
db.version();
11、查看当前db的链接机器地址
db.getmongo();
collection聚集集合1、创建一个聚集集合(table)
db.createcollection(“collname”, {size: 20, capped: 5, max: 100});
2、得到指定名称的聚集集合(table)
db.getcollection(“account”);
3、得到当前db的所有聚集集合
db.getcollectionnames();
4、显示当前db所有聚集索引的状态
db.printcollectionstats();
用户相关1、添加一个用户
db.adduser(“name”);
db.adduser(“username”, “pwd123″, true); 添加用户、设置密码、是否只读
2、数据库认证、安全模式
db.auth(“username”, “123123”);
3、显示当前所有用户
show users;
4、删除用户
db.removeuser(“username”);
其他1、查询之前的错误信息
db.getpreverror();
2、清除错误记录
db.reseterror();
查看聚集集合基本信息
1、查看帮助 db.yourcoll.help();
2、查询当前集合的数据条数 db.yourcoll.count();
3、查看数据空间大小 db.userinfo.datasize();
4、得到当前聚集集合所在的db db.userinfo.getdb();
5、得到当前聚集的状态 db.userinfo.stats();
6、得到聚集集合总大小 db.userinfo.totalsize();
7、聚集集合储存空间大小 db.userinfo.storagesize();
8、shard版本信息 db.userinfo.getshardversion()
9、聚集集合重命名 db.userinfo.renamecollection(“users”); 将userinfo重命名为users
10、删除当前聚集集合 db.userinfo.drop();
聚集集合查询1、查询所有记录
db.userinfo.find();
相当于:select* from userinfo;
默认每页显示20条记录,当显示不下的情况下,可以用it迭代命令查询下一页数据。注意:键入it命令不能带“;”
但是你可以设置每页显示数据的大小,用dbquery.shellbatchsize= 50;这样每页就显示50条记录了。
2、查询去掉后的当前聚集集合中的某列的重复数据
db.userinfo.distinct(“name”);
会过滤掉name中的相同数据
相当于:select distict name from userinfo;
3、查询age = 22的记录
db.userinfo.find({“age”: 22});
相当于: 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 22;
4、查询age > 22的记录
db.userinfo.find({age: {$gt: 22}});
相当于: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22;
5、查询age db.userinfo.find({age: {$lt: 22}});
相当于: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6、查询age >= 25的记录
db.userinfo.find({age: {$gte: 25}});
相当于: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 25;
7、查询age db.userinfo.find({age: {$lte: 25}});
8、查询age >= 23 并且 age db.userinfo.find({age: {$gte: 23, $lte: 26}});
9、查询name中包含 mongo的数据
db.userinfo.find({name: /mongo/});
//相当于%%
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name like ‘%mongo%’;
10、查询name中以mongo开头的
db.userinfo.find({name: /^mongo/});
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name like ‘mongo%’;
11、查询指定列name、age数据
db.userinfo.find({}, {name: 1, age: 1});
相当于:select name, age from userinfo;
当然name也可以用true或false,当用ture的情况下河name:1效果一样,如果用false就是排除name,显示name以外的列信息。
12、查询指定列name、age数据, age > 25
db.userinfo.find({age: {$gt: 25}}, {name: 1, age: 1});
相当于:select name, age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25;
13、按照年龄排序
升序:db.userinfo.find().sort({age: 1});
降序:db.userinfo.find().sort({age: -1});
14、查询name = zhangsan, age = 22的数据
db.userinfo.find({name: ‘zhangsan’, age: 22});
相当于: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name = ‘zhangsan’ and age = ‘22’;
15、查询前5条数据
db.userinfo.find().limit(5);
相当于:selecttop 5 * from userinfo;
16、查询10条以后的数据
db.userinfo.find().skip(10);
相当于: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id not in (
selecttop 10 * from userinfo
);
17、查询在5-10之间的数据
db.userinfo.find().limit(10).skip(5);
可用于分页,limit是pagesize,skip是第几页*pagesize
18、or与 查询
db.userinfo.find({$or: [{age: 22}, {age: 25}]});
相当于: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 22 or age = 25;
19、查询第一条数据
db.userinfo.findone();
相当于:selecttop 1 * from userinfo;
db.userinfo.find().limit(1);
20、查询某个结果集的记录条数
db.userinfo.find({age: {$gte: 25}}).count();
相当于:select count(*)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 20;
21、按照某列进行排序
db.userinfo.find({sex: {$exists: true}}).count();
相当于:select count(sex) from userinfo;
索引
1、创建索引
db.userinfo.ensureindex({name: 1});
db.userinfo.ensureindex({name: 1, ts: -1});
2、查询当前聚集集合所有索引
db.userinfo.getindexes();
3、查看总索引记录大小
db.userinfo.totalindexsize();
4、读取当前集合的所有index信息
db.users.reindex();
5、删除指定索引
db.users.dropindex(“name_1″);
6、删除所有索引索引
db.users.dropindexes();
修改、添加、删除集合数据
1、添加
db.users.save({name: ‘zhangsan’, age: 25, sex: true});
添加的数据的数据列,没有固定,根据添加的数据为准
2、修改
db.users.update({age: 25}, {$set: {name: ‘changename’}}, false, true);
相当于:update users set name = ‘changename’ where age = 25;
db.users.update({name: ‘lisi’}, {$inc: {age: 50}}, false, true);
相当于:update users set age = age + 50 where name = ‘lisi’;
db.users.update({name: ‘lisi’}, {$inc: {age: 50}, $set: {name: ‘hoho’}}, false, true);
相当于:update users set age = age + 50, name = ‘hoho’ where name = ‘lisi’;
3、删除
db.users.remove({age: 132});
4、查询修改删除
db.users.findandmodify({
query: {age: {$gte: 25}},
sort: {age: -1},
update: {$set: {name: ‘a2′}, $inc: {age: 2}},
remove: true
});
db.runcommand({ findandmodify : “users”,
query: {age: {$gte: 25}},
sort: {age: -1},
update: {$set: {name: ‘a2′}, $inc: {age: 2}},
remove: true
});
语句块操作1、简单hello world
print(“hello world!”);
这种写法调用了print函数,和直接写入”hello world!”的效果是一样的;
2、将一个对象转换成json
tojson(new object());
tojson(new object(‘a’));
3、循环添加数据
> for (var i = 0; i … db.users.save({name: “u_” + i, age: 22 + i, sex: i % 2});
… };
这样就循环添加了30条数据,同样也可以省略括号的写法
> for (var i = 0; i 也是可以的,当你用db.users.find()查询的时候,显示多条数据而无法一页显示的情况下,可以用it查看下一页的信息;
4、find 游标查询
>var cursor = db.users.find();
> while (cursor.hasnext()) {
printjson(cursor.next());
}
这样就查询所有的users信息,同样可以这样写
var cursor = db.users.find();
while (cursor.hasnext()) { printjson(cursor.next); }
同样可以省略{}号
5、foreach迭代循环
db.users.find().foreach(printjson);
foreach中必须传递一个函数来处理每条迭代的数据信息
6、将find游标当数组处理
var cursor = db.users.find();
cursor[4];
取得下标索引为4的那条数据
既然可以当做数组处理,那么就可以获得它的长度:cursor.length();或者cursor.count();
那样我们也可以用循环显示数据
for (var i = 0, len = c.length(); i
7、将find游标转换成数组
> var arr = db.users.find().toarray();
> printjson(arr[2]);
用toarray方法将其转换为数组
8、定制我们自己的查询结果
只显示age db.users.find({age: {$lte: 28}}, {age: 1}).foreach(printjson);
db.users.find({age: {$lte: 28}}, {age: true}).foreach(printjson);
排除age的列
db.users.find({age: {$lte: 28}}, {age: false}).foreach(printjson);
9、foreach传递函数显示信息
db.things.find({x:4}).foreach(function(x) {print(tojson(x));});
配置详解此处摘自:http://www.cnblogs.com/zhoujinyi/p/3130231.html
启动mongodb有2种方式,一是直接指定配置参数,二是指定配置文件。这里先介绍配置文件,启动方式如下:
mongod –config /etc/mongodb.conf
配置如下:
verbose:日志信息冗余。默认false。提高内部报告标准输出或记录到logpath配置的日志文件中。要启用verbose或启用verbosity 用vvvv参数,如:
verbose = true
vvvv = true
ps:启动verbose冗长信息,它的级别有 vv~vvvvv,v越多级别越高,在日志文件中记录的信息越详细。
port:端口。默认27017,mongodb的默认服务tcp端口,监听客户端连接。要是端口设置小于1024,比如1021,则需要root权限启动,不能用mongodb帐号启动,(普通帐号即使是27017也起不来)否则报错:[mongo –port=1021 连接]
error: listen(): bind() failed errno:13 permission denied for socket: 127.0.0.1:1021
port = 27017
bind_ip:绑定地址。默认127.0.0.1,只能通过本地连接。进程绑定和监听来自这个地址上的应用连接。要是需要给其他服务器连接,则需要注释掉这个或则把ip改成本机地址,如192.168.200.201[其他服务器用 mongo –host=192.168.200.201 连接] ,可以用一个逗号分隔的列表绑定多个ip地址。
bind_ip = 127.0.0.1
maxconns:最大连接数。默认值:取决于系统(即的ulimit和文件描述符)限制。mongodb中不会限制其自身的连接。当设置大于系统的限制,则无效,以系统限制为准。这对于客户端创建很多“表”,允许连接超时而不关闭“表”的时候很有用。设置该值的高于连接池和总连接数的大小,以防止尖峰时候的连接。注意:不能设置该值大于20000。
maxconns = 100
objcheck:强制验证客户端请求。2.4的默认设置为objcheck成为true,在早期版本objcheck默认为false。因为它强制验证客户端请求,确保客户端绝不插入无效文件到数据库中。对于嵌套文档的对象,会有一点性能影响。设置noobjcheck 关闭。
objcheck = true
#noobjcheck = false
noobjcheck:同上,默认关闭false。
#noobjcheck = false
logpath:指定日志文件,该文件将保存所有的日志记录、诊断信息。除非另有指定,mongod将所有的日志信息输出到标准输出。如果没有指定logappend,重启则日志会进行覆盖操作。
logpath=/var/log/mongodb/mongodb.log
logappend:写日志的模式:设置为true为追加。默认是覆盖。如果未指定此设置,启动时mongodb的将覆盖现有的日志文件。
logappend=true
syslog:日志输出都发送到主机的syslog系统,而不是标准输出到logpath指定日志文件。syslog和logpath不能一起用,会报错:
cant use both a logpath and syslog
syslog = true
pidfilepath:进程id,没有指定则启动时候就没有pid文件。默认缺省。
pidfilepath = /var/run/mongo.pid
keyfile:指定存储身份验证信息的密钥文件的路径。默认缺省。详情见:”
replica set security” and “replica set administration.”
keyfile = /srv/mongodb/keyfile
nounixsocket:套接字文件,默认为false,有生成socket文件。当设置为true时,不会生成socket文件。
nounixsocket = false
unixsocketprefix:套接字文件路径,默认/tmp
unixsocketprefix = /tmp
fork:是否后台运行,设置为true 启动 进程在后台运行的守护进程模式。默认false。
fork = true
auth:用户认证,默认false。不需要认证。当设置为true时候,进入数据库需要auth验证,当数据库里没有用户,则不需要验证也可以操作。直到创建了第一个用户,之后操作都需要验证。
auth = true
比如:通过db.adduser(‘sa’,’sa’) 在admin库下面创建一个超级用户,只能在在admin库下面先认证完毕了:ab.auth(‘sa’,’sa’) ,才能去别的库操作,不能在其他库验证。这样连接数据库也需要指定库:
mongo -usa -psa admin #sa 帐号连接admin
mongo -uaa -paa test #aa 帐号连接test
noauth:禁止用户认证,默认true。同上
noauth = true
cpu:设置为true会强制mongodb每4s报告cpu利用率和io等待,把日志信息写到标准输出或日志文件。默认为false。
cpu = true
开启日志会出现:
mon jun 10 10:21:42.241 [snapshotthread] cpu: elapsed:4000 writelock: 0%
dbpath:数据存放目录。默认: /data/db/
dbpath=/var/lib/mongodb
diaglog:创建一个非常详细的故障排除和各种错误的诊断日志记录。默认0。设置为1,为在dbpath目录里生成一个diaglog.开头的日志文件,他的值如下:
value setting
0 off. no logging. #关闭。没有记录。
1 log write operations. #写操作
2 log read operations. #读操作
3 log both read and write operations. #读写操作
7 log write and some read operations. #写和一些读操作
设置不等于0,日志会每分钟flush 一次:
mon jun 10 11:16:17.504 [datafilesync] flushing diag log
mon jun 10 11:17:17.442 [datafilesync] flushing diag log
产生的日志可以用mongosniff 来查看:要是mongosniff[类似于tcpdump的作为一个mongodb的特定的tcp/ ip网络流量]出现报错和具体用法,请见这里,之前先执行:apt-get install libpcap-dev
root@m3:/var/lib/mongodb# mongosniff –source diaglog diaglog.51b542a9
注意:当重新设置成0,会停止写入文件,但mongod还是继续保持打开该文件,即使它不再写入数据文件。如果你想重命名,移动或删除诊断日志,你必须完全关闭mongod实例。
diaglog = 3
directoryperdb:设置为true,修改数据目录存储模式,每个数据库的文件存储在dbpath指定目录的不同的文件夹中。使用此选项,可以配置的mongodb将数据存储在不同的磁盘设备上,以提高写入吞吐量或磁盘容量。默认为false。
注意:要是在运行一段时间的数据库中,开启该参数,会导致原始的数据都会消失(注释参数则会回来)。因为数据目录都不同了,除非迁移现有的数据文件到directoryperdb产生的数据库目录中,如:
root@m3:/var/lib/mongodb# mv test.* test/
把test数据文件迁移到directoryperdb产生的数据库test目录中。 所以需要在规划好之后确定是否要开启。
directoryperdb = ture
复制代码
原始数据结构:
journal
mongod.lock
local.0
local.1
local.ns
test.0
test.1
test.ns
开启 directoryperdb,并把数据文件迁移到相关的数据目录后的结构:
journal
mongod.lock
local/local.0
local/local.1
local/local.ns
test/test.0
test/test.1
test/test.ns
复制代码
journal:日志,(redo log,更多的介绍请看这里和这里)
默认值:(在64位系统)true。
默认值:(32位系统)false。
设置为true,启用操作日志,以确保写入持久性和数据的一致性,会在dbpath目录下创建journal目录。
设置为false,以防止日志持久性的情况下,并不需要开销。为了减少磁盘上使用的日志的影响,您可以启用nojournal,并设置为true。
注意:在64位系统上禁用日志必须使用带有nojournal的。
#journal=true
journal=false
32位os:
tue jun 11 12:17:09.628 [initandlisten] ** note: this is a 32 bit mongodb binary.
tue jun 11 12:17:09.628 [initandlisten] ** 32 bit builds are limited to less than 2gb of data (or less with –journal).
64位os:
tue jun 11 12:29:34 [initandlisten] journal dir=/var/lib/mongodb/journal
tue jun 11 12:29:34 [initandlisten] recover : no journal files present, no recovery needed
nojournal:禁止日志
默认值:(在64位系统)false。
默认值:(32位系统)true。
设置nojournal为true关闭日志,64位,2.0版本后的mongodb默认是启用 journal日志。
nojournal=true
journalcommitinterval:刷写提交机制,默认是30ms或则100ms。较低的值,会更消耗磁盘的性能。
此选项接受2和300毫秒之间的值:
如果单块设备提供日志和数据文件,默认的日记提交时间间隔为100毫秒。
如果不同的块设备提供的日志和数据文件,默认的日记提交的时间间隔为30毫秒。
journalcommitinterval=100
ipv6:是否支持ipv6,默认false。
jsonp:是否允许jsonp访问通过一个http接口,默认false。
nohttpinterface:是否禁止http接口,即28017 端口开启的服务。默认false,支持。
nohttpinterface = false
noprealloc:预分配方式。
默认false:使用预分配方式来保证写入性能的稳定,预分配在后台进行,并且每个预分配的文件都用0进行填充。这会让mongodb始终保持额外的空间和空余的数据文件,从而避免了数据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分配磁盘空间引起的阻塞。
设置noprealloc= true来禁用预分配的数据文件,会缩短启动时间,但在正常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性能显著下降。
noprealloc = false
noscripting:是否禁止脚本引擎。默认是false:不禁止。ture:禁止
要是设置成true:运行一些脚本的时候会出现:
javascript execution failed: group command failed: { “ok” : 0, “errmsg” : “server-side javascript execution is disabled” }
#noscripting = true noscripting = false
notablescan:是否禁止表扫描操作。默认false:不禁止,ture:禁止
禁止要是执行表扫描会出现:
error: { “$err” : “table scans not allowed:test.emp”, “code” : 10111 }
可以动态修改设置:
db.admincommand({setparameter:1, notablescan:false})
#notablescan = true notablescan = false
nssize:命名空间的文件(即ns)的默认大小,默认16m,最大2g。
所有新创建的默认大小命名空间的文件(即ns)。此选项不会影响现有的命名空间的文件的大小。默认值是16m字节,最大大小为2 gb。让小数据库不让浪费太多的磁盘空间,同时让大数据在磁盘上有连续的空间。
-rwxrwxrwx 1 mongodb zhoujy 16m 6月 11 14:44 test.0
-rwxrwxrwx 1 mongodb zhoujy 32m 6月 1 21:36 test.1
-rwxrwxrwx 1 mongodb zhoujy 16m 6月 11 14:44 test.ns
drwxr-xr-x 2 root root 4.0k 6月 10 11:57 _tmp
nssize = 16
profile:数据库分析等级设置。记录一些操作性能到标准输出或则指定的logpath的日志文件中,默认0:关闭。
级别 设置
0 关。无分析。
1 开。仅包括慢操作。
2 开。包括所有操作。
控制 profiling 的开关和级别:2种
第一种是直接在启动参数里直接进行设置或则启动mongodb时加上–profile=级别,其信息保存在 生成的system.profile 中。
profile = 2
第二种是在客户端用db.setprofilinglevel(级别)命令来实时配置,其信息保存在 生成的system.profile 中。
[initandlisten] creating profile collection: local.system.profile
> db.setprofilinglevel(2)
{ “was” : 0, “slowms” : 100, “ok” : 1 }
> db.getprofilingstatus()
{ “was” : 2, “slowms” : 100 }
默认情况下,mongod的禁用分析。数据库分析可以影响数据库的性能,因为分析器必须记录和处理所有的数据库操作。所以在需要的时候用动态修改就可以了。
slowms:记录profile分析的慢查询的时间,默认是100毫秒。具体同上。
slowms = 200
> db.getprofilingstatus()
{ “was” : 2, “slowms” : 200 }
quota:配额,默认false。是否开启配置每个数据库的最多文件数的限制。当为true则用quotafiles来配置最多文件的数量。
quota = true
quotafiles:配额数量。每个数据库的数据文件数量的限制。此选项需要quota为true。默认为8。
quotafiles = 8
rest: 默认false,设置为true,使一个简单的 rest api。
rest = true
设置为true,开启后,在mongodb默认会开启一个http协议的端口提供rest的服务(nohttpinterface = false),这个端口是你server端口加上1000,即28017,默认的http端口是数据库状态页面,(开启后,web页面的commands 行中的命令都可以点进去)。mongodb自带的rest,不支持 增、删、改,同时也不支持 权限认证。
详细信息见这里和这里。
repair:修复数据库操作,默认是false。
设置为true时,启动后修复所有数据库,设置这个选项最好在命令行上,而不是在配置文件或控制脚本。如:
命令行修复:
> db.repairdatabase(‘xxx’)
{ “ok” : 1 }
> db.repairdatabase()
{ “ok” : 1 }
启动时修复:
repair = true
root@m3:/var/log/mongodb# mongod –repair
启动时修复,需要关闭journal,否则报错:
can’t specify both –journal and –repair options.
并且启动时,用控制文件指定参数和配置文件里指定参数的方式进行修复之后,(修复信息见log),需要再禁用repair参数才能启用mongodb。
注意:mongod修复时,需要重写所有的数据库文件。如果在同一个帐号下不能运行修复,则需要运行chown修改数据库文件的权限。
repairpath:修复路径,默认是在dbpath路径下的_tmp 目录。
drwxr-xr-x 2 root root 4.0k 6月 11 20:23 _tmp
smallfiles:是否使用较小的默认文件。默认为false,不使用。
设置为true,使用较小的默认数据文件大小。smallfiles减少数据文件的初始大小,并限制他们到512m,也减少了日志文件的大小,并限制他们到128m。
如果数据库很大,各持有少量的数据,会导致mongodb创建很多文件,会影响性能。
smallfiles = true
syncdelay:刷写数据到日志的频率,通过fsync操作数据。默认60秒。
syncdelay = 60
默认就可以,不需要设置。不会对日志文件(journal files)有影响
警告:如果设置为0,syncdelay 不会同步到磁盘的内存映射文件。在生产系统上,不要设置这个值。
sysinfo:系统信息,默认false。
设置为true,mongod会诊断系统有关的页面大小,数量的物理页面,可用物理页面的数量输出到标准输出。
tue jun 11 21:07:15.031 sysinfo:
tue jun 11 21:07:15.035 page size: 4096
tue jun 11 21:07:15.035 _sc_phys_pages: 256318
tue jun 11 21:07:15.035 _sc_avphys_pages: 19895
当开启sysinfo参数的时候,只会打印上面的信息,不会启动mongodb的程序。所以要关闭该参数,才能开启mongodb。
upgrade:升级。默认为false。
当设置为true,指定dbpath,升级磁盘上的数据格式的文件到最新版本。会影响数据库操作,更新元数据。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设置该值。
traceexceptions:是否使用内部诊断。默认false。
traceexceptions = false
quiet:安静模式。
quiet = true
setparameter:2.4的新参数,指定启动选项配置。想设置多个选项则用一个setparameter选项指定,可以setparameter的参数请见这里,详情请见这里
声明setparameter设置在这个文件中,使用下面的格式:
setparameter = =
如配置文件里设置syncdelay:
setparameter = syncdelay= 55,notablescan = true,journalcommitinterval = 50,traceexceptions = true
replication options 复制选项
replset:使用此设置来配置复制副本集。指定一个副本集名称作为参数,所有主机都必须有相同的名称作为同一个副本集。
oplogsize:指定的复制操作日志(oplog)的最大大小。mongod创建一个oplog的大小基于最大可用空间量。对于64位系统,oplog通常是5%的可用磁盘空间。
一旦mongod第一次创建oplog,改变oplogsize将不会影响oplog的大小。
fastsync:默认为false。在副本集下,设置为true,从一个dbpath里启用从库复制服务,该dbpath的数据库是主库的快照,可用于快速启用同步,否则的mongod将尝试执行初始同步。注意:如果数据不完全同步,mongod指定fastsync开启,secondary或slave与主永久不同步,这可能会导致显着的一致性问题。
replindexprefetch:2.2版本出现的新参数,默认是all。可以设置的值有:all, none, and _id_only。只能在副本集(replset)中使用。默认情况下,secondary副本集的成员将加载所有索引到内存中(从oplog之前的操作有关的)。您可以修改此行为,使secondary只会加载_id索引。指定_id_或none,防止mongod的任何索引加载到内存。
master/slave replication:主从复制的相关设置
master:默认为false,当设置为true,则配置当前实例作为主实例。
master = true
slave:默认为false,当设置为true,则配置当前实例作为从实例。
slave = true
source:默认为空,格式为:。用于从实例的复制:设置从的时候指定该选项会让从复制指定主的实例
source = 127.0.0.1:30001
only:默认为空,用于从选项,指定一个数据库进行复制。
only = abc #只同步abc集合(库)
slavedelay:设置从库同步主库的延迟时间,用于从设置,默认为0。
slavedelay = 60 #延迟60s同步主数据
autoresync:默认为false,用于从设置。是否自动重新同步。设置为true,如果落后主超过10秒,会强制从自动重新同步。如果oplogsize太小,此设置可能有问题。如果oplog大小不足以存储主的变化状态和从的状态变化之间的差异,这种情况下强制重新同步是不必要的。当设置autoresync选项设置为false,10分钟内从不会进行大于1次的自动重新同步。
autoresync = false
原文地址:centos 6.x安装mongodb, 感谢原作者分享。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