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甜茶不知道咋的就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几年前来拍了部片,高高兴兴地一起奋斗的小伙伴们在片子里面都露了个脸。在要被淡忘时,在外方优先播放之后,在2017年10月31号,央视二套终于播出了。
意外的访客
几年前的一天突然有人很认真地询问太和甜茶,不定时地问这问那,甚至刨根问底。一问就是大半年而且还不买茶,也不明意图,让人烦让人觉得好像是遇到了商业间谍。一天又说要派考察组来调研,一下飞机就上车直奔茶山,从普洱市思茅区一路向北,考察了澜沧江东岸、无量山、哀牢山的两山一区四县八大古茶区。我是一陪就大半月,被弄得身心疲惫,但还是坚持陪着,好就好在他们不让你支付一分钱,不让你支付任何费用,就是不停地问、不停地走、不停地看。我全当是陪大王巡山,当锻炼身体,终于他们要走了,还说保持联系。喔,原来深山古茶有人知。
精炼的团队
考察组回去没多久摄制组要来。我说天气不太好让他们过段时间再来。回复今年就十天时间,过了只有明年。说话间几人轮换驾驶一车从京城直开普洱。我预定了梅子湖畔及旁边傣族老哥家的傣味饭店。傣味荤素搭配鲜香爽口最适合远客。晚10点左右,一辆京牌依维柯终于到来,来了导演、摄像、录音、翻译、助拍、无人机,共五男一女。导演是个老外,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
另一种视角
导演,我已记不清她的国籍和姓名,只知道她是白种人西方人欧洲人,被全世界所有被人开发利用的草药而着迷,为东方传统文化所折服,为消失的技艺而担忧,搜索到“太和甜茶”这古老而陌生的茶,不远万里来这里,准备把它介绍给全世界。虽然她欣赏东方文化,但她有自己的底线、自己的主张和自己为之不动的坚定。席间她咖啡不离手、荤菜不入口,面对佳肴连尝试的心思都没有,早早歇筷摆动她的电脑,不时地与翻译交谈。每当我们目光相遇时,她总是动容地对我竖起大拇指。禁不住好奇,我起身去看她电脑,哇、都是中国茶业文稿,普洱众茶山尽在其中,面的广度与点的深度一应俱全。喔,有备而来的老外。
普洱市茶源广场
拍摄第一站普洱,重点普洱茶源广场和云盘山万亩茶园。茶源广场因包容而大而兴而立足于一线市场,它日均百吨吞吐量。这不是它的大,它真正的大是交易云南所有的茶叶种类,各型厂家各类茶商都求有所得。我也来这里开了个店,交友、会商、售茶,太和甜茶就是从这里走向各地。由于时间关系,云盘山拍摄取消,他们的目标是古茶山、是古老的技艺,是为先民们保健的茶。快,立马开始拍摄。
古道驿站那柯里
第二站普洱市宁洱县茶马古道那柯里驿站。现在的宁洱县是古时的普洱府,最早称“日步”,后慢慢演化,学者考察有两意,一为少数民族语“水湾寨”的意思,一为汉意惠泽天下的意思,普洱茶因普洱山而得名,因普洱府而名扬天下,它是普洱茶原产地集散地、是官认茶马古道的始发地。那柯里驿站是南方茶路入普洱府的最后一站,位置及其重要。随着时代变迁,它的重要性并没有消退,建国后第一条南线、加修的二级路、高速公路、澜沧江输电线都从此过。现在虽没有了南来北往的马队,但川流不息的车流更彰显其重要性。驿站在“宁洱六?三地震”重建中,有计划地开发为新的旅游景点,是自驾游游玩的好去处。导演到此兴奋不已,但一个中午的拍摄最后片中就三个镜头。喔,内容服务于主题,去掉多余的枝枝节节。
太和谷之小景谷
普洱府、困鹿山、黄草坝等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放弃,太和谷才是重点。太和谷按现在行政区划分地跨景谷镇沅两县,无量湖的形成认它一分为二,左边的老乌山右的宝仓山自古产茶。古时的茶马重镇是太和镇,随时代变迁茶叶交易中心也转移到现在的小景谷镇,它是普洱乃至云南较有名的茶叶原产地民间交易市场,它的大不只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品种的丰富上。太和谷及两山的众多的古茶及茶农奠定了它的发展基础,讲普洱茶不得不讲它。小景谷则因扎根沃土而根深蒂固。
小景谷大茶区古属银生节度,是普洱茶的古老产区,在清末实业救国大潮中再次得到振兴。这里有著名茶树品种秧塔大白茶,关于他的渊源有两个版本,一说它来自于澜沧江西岸的勐库茶,一说它就是当地原产的群体性品种选育而成。我经过长期的考察倾向于原产地选育这一观点,借此机会推向全球。这还有云茶古代产业化的最高级管养模式“藤条茶管养模式”,这是云茶人对全国的贡献、对全世界的贡献。小景谷喜逢新时代而枝繁叶茂。
我聘的专职驾驶员
为了顺利地进行拍摄,我组织了一辆suv、一辆皮卡、一辆吉普、一辆农友牌拖拉机,还外聘了个专职驾驶员。农友牌拖拉机是我们山区人民的好帮手,什么地形都能走,被戏称为“茶山悍马”,此拍摄中通行无阻,再立汗马功劳。那专职驾驶员第一天迟到,第二天胎通,换备胎也是通的,第三天前保险杠掉落车牌遗失,第四天又没远光灯,天天行车还喝酒。他的专职在大陆桥拍摄团队前相形见绌。哎,聘了个徒有虚名的大师,品了让人汗颜的敬业。
安营扎寨太和镇
一上茶山导演兴奋不已,拍这拍那,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秋天山区野外拍摄抢的是时间等的是光线求的是天人合一,他们与时间赛跑总想纪录下最美瞬间。吃饭对他们来说已经变成一种负担。一碗早点就扛过一天。初秋多雨道路易受阻,不敢在山里住,再晚收工也要下山住宿。乡下这时候基本没饭店营业,找到店他们又不多吃荤。饭店加班而营业额不高,老板有点不耐烦。饭后又找旅店,这山旮旯那有啥子涉外宾馆,想尽一切办法导演才得入住。拍摄的艰辛还抵不过后勤的无奈,综合考虑最后把大本营设在太和镇。这里及周边是此行的重点,去宝仓山、老乌山、小景谷茶山都不超过60公里,皆出入自如。太和的小伙伴看到老外来拍家乡拍茶山,他们无私地给予了许多支持帮助,让拍摄能顺利展开。选好地安营扎寨,遇好人,事事呈祥。
路途的风景与不变的初心
晚饭后我得与导演沟通第二天行程,再与山里老乡衔接准备明天事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勘察路况排除险情确保通畅。由于山里信号不好,我与老乡很难保持联系,一切就按头晚的约定进行。不管怎样他们都得等待,不管怎样我都得如约到达,即便是拍摄团队不到我也得赴约。所以几点收工导演说了算,几点出发我说了算。我总是让他们早起早出发,把大量的时间留在应对路上的意外。我开着引导车在前大部队紧随其后,想尽快到达目的地,可走着走着后车又不见了。导演老外初次来云南来普洱茶山,一切让她无比新鲜,这也拍那也拍因为路上的风景而忘了出发的目的。目标还在,前方风景尽在,路上太阳就这样慢慢西落,时间就这样主动被动地流失,总是在天晚才发现更美还在前方,明天又得重来,不知路可还通畅。欣赏路途的风景,不变来时的初心。
漫漫茶路知音难寻
对于接待外媒我还是知道点规矩,我向相关部门做了汇报。他们没什么电函任何形式的介绍信还是让我忐忑不安,拍摄中事必究因的态度更是诚惶诚恐,就担心道理没讲清楚事情没说明白,就如竹筒倒豆般把所有事情起因发展结果及相关旁证一一道来。老外是越拍越感兴趣、越拍越范围越广、素材越多,我们就这样这山出、那山进地来来回回,有的拍摄点是数度重游。
小伙伴们都为我担心,怕我又如从前把所有袒露,研究数年而又成外员。秘密商业秘密只是对外行人而言,就如表哥所说一样“做茶又不是做原子弹那有那么多秘密,就算是做原子弹也是越来越多地人会做”。所以我从做太和甜茶的第一天起就没想过啥子秘密。我总是不厌其烦地介绍,云南也有红茶,云南在滇红未产生之前就有自己的传统红茶,这类型的红茶史上广泛存在,相对于内地成熟系统的红茶体系,它更具原始性,其价值有待进一步认识,并把太和甜茶技术结合现代工业生产简化后,推广出“晒红”、“普洱晒红”这一新兴茶类。它挑战了以往的认知,让我在推广中阻力颇大,对于这意外到来的导演,我是求之不得,带着她到处撒欢,搞来搞去她比我还更欢。我的呼唤终在遥远的他乡得到回应,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