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兴起的点茶之风,到了元代已经没落,而在在明代几近消亡,究其原因就是茶叶揉捻工艺的出现。经过揉捻的茶叶,通过外力破坏茶叶细胞,使茶汁黏附于叶表,缩小了叶片的体积,美观了外形,利于茶叶的冲泡和内质的浸出,增进了茶叶滋味和香气的形成。
实践表明,对于较嫩茶叶的热揉,其湿热作用,有利于茶中的蛋白质和多糖,水解为可溶于水的氨基酸和糖类;使茶多酚发生水解、氧化和异构化,从而增加了茶汤的鲜甜度,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度。这也是唐煎宋点必然退出历史舞台的本质所在。
在茶的揉捻工艺没有出现之前,茶的内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因此,早期的茶,只有经过蒸捣、碾碎后,用细碎的茶末或煮饮、或煎饮、或点饮。当茶的内涵物质,经过揉捻很容易浸泡出来之后,再用很繁琐的程序去煮茶、煎茶、点茶,是不是变得有点多余了?并且在茶的炙烤、碾碎、煮煎的过程中,不仅会造成茶质的受热氧化,也失去了茶的真香真味,而且煎煮经过揉捻的细碎茶末,常常会因茶汤的浸出浓度过高,而苦涩得难以入口,反而不利于人们的健康。淡远香清,顺滑为上。
从这个意义上看,煎茶、点茶等模式,不是被古人玩丢了,而是因不适应时代和健康的进步要求,被历代的有识之士抛弃掉了。鉴于此,我们实在没必要作痛苦流涕状,假道学一般地去盲目恢复,要先弄清楚淘汰的前因后果及其为什么?病树前头万木春。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最应珍惜和做好的还是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