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生产技术规程
要求1.1 园地选择与规划1.1.1 园地选择1.1.1.1 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3℃-17℃,最高月均温≤28℃,极端最低气温≥-7℃,≥10℃有效积温3500℃-5800℃,年降雨量800mm以上,基本上无雹灾发生。1.1.1.2 土壤条件土壤选择蕨类、杜鹃、松、野生杨梅等植被生长良好,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红壤或黄壤,ph值4.0~6.5可以种植,土壤的最适值5.0~5.5,不得重茬建园。1.1.1.3 地势地形杨梅喜阴而耐湿,怕烈日照射,以北坡杨梅品质最佳,坡度5°~25°,坡度在15°~25°的山地丘陵等,应修筑等高梯带。1.1.2 园地规划园地规划应包括:种植小区划分、道路系统及水保工程,小区划分以2公顷为宜。 坡度在15°-25°的山地丘陵地,栽植行沿等高线延长。山顶和陡坡应保留林带,防止水土流失。1.1.3 品种选择可发展荸荠、东魁、火炭杨梅、鸡蛋杨梅等品种。1.1.4 苗木质量选用一年生嫁接苗,株高25cm-30cm,整形带内芽健壮、饱满、苗木根系良好,无检疫性病虫害和危害性的病虫害。1.2 栽植1.2.1 时期栽植时间多采用春栽,一般在2月上旬至3月下旬,以无风阴天栽植为宜。1.2.2 密度宜栽植密度应根据园地的立地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和地势等)、品种和管理水平等而定,一般株行距4m×5m或5m×6m,每公顷栽300~495株。1.2.3 整地按行株距挖长、宽、深1m×1m×0.8m的定植穴,穴底填厚20cm左右的表土。每穴准备50kg左右厩肥,3kg-4kg左右菜籽饼肥,再加过磷酸钙1kg。准备的肥料与表土混匀,回填到穴中,边填边踩实,待填至低于地面20cm左右时,回填表土,使之高出地面20cm左右。1.2.4 栽植技术修剪过长及辟裂根系,于苗木中心干上25-30cm处短截并摘除全部叶片,栽植时根据苗木根系的深浅挖栽植穴,将苗木放入穴中央,不能触及肥料,舒展根系,扶正苗木,纵横成行,填土、轻踩、提苗、踩实、浇透定根水,使嫁接口埋于土内,沿树苗周围做成直径1m,高0.2m的树盘,并覆盖地膜、稻草等保墒。定植当年夏季,应给苗木遮阴,遮阴材料可用蕨类、马尾松树枝等。1.2.5 配置雄株无野生杨梅的新区,应按1-2%的比例搭配雄株,并根据花期上风口位置和地形确定雄株位置。1.3 土肥水管理1.3.1 土壤管理每年秋冬季结合施肥深翻改土,从树冠滴水线外挖施肥沟,沟宽30-40cm,深30-45cm.土壤回填时混入有机肥(3.3.2.2规定的肥料)。1.3.2 树盘中耕树盘中耕深度5-10cm,每年4-8月生长季节中耕3-4次。1.3.3 树盘覆草伏旱前用菜籽秸、玉米秸、稻草、干草等覆盖于树盘上,厚度10cm-15cm,上面压少量土。1.3.4 套种提倡杨梅园进行生草制,纯林幼树可利用行间间隙种植与杨梅无共性病虫害的浅根、矮杆作物,如:花生、大豆、光叶紫花苕、箭舌豌豆、紫花苜蓿、紫云英等。禁止种植冬瓜、南瓜等攀沿性蔓生植物,禁止种植玉米、高梁等高杆作物。1.4 施肥1.4.1 原则按照ny/t496规定执行。所施用的肥料不应对果园环境和果实品质产生不良影响,应是经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或免于登记的肥料,提倡根据土壤分析和叶片的营养分析进行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1.4.2 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杆肥等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无机复合(混)肥、有机复合(混)肥,施用时按ny/t394-2000中5.2.1的规定进行选择;使用叶面肥应在农业部登记注册;农家肥的卫生标准按照ny/t394-2000规定执行;微生物肥料中有效活菌数量须符合ny/t227的规定。1.4.3 使用肥料中应注意的事项禁止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垃圾或含有重金属、橡胶等有害物质的垃圾;控制使用含氯复合肥和含氯化肥。1.4.4 施肥数量及时间1.4.4.1 秋冬季施基肥幼龄树株施饼肥2-3kg,初果树株施厩肥20-30kg加火土灰15-20kg加饼肥2-3kg;成年树株施厩肥30kg加饼肥4-5kg加火土灰15-20kg。1.4.4.2 幼龄树追肥氮、磷、钾用比量为4:1:3.5,初果后控氮增钾。每年追肥2次,分别在3月上旬和6月上旬,幼年树每株施肥量应逐年增加。4-5年生树每株增施过磷酸钙0.5-1.0kg。1.4.4.3 成年树追肥结果树氮、磷、钾用量比为4:1:5,全年追肥3次,分别在3月发芽前和6月上旬夏梢发生前以及7月中下旬果实采收后施用,第一次株施硫酸钾1.0kg,尿素0.5kg或火土灰15-20kg;第二次株施硫酸钾0.5-1.0kg,尿素0.5kg;第三次株施尿素0.5kg,硫酸钾0.5kg。磷肥隔1-2年施用一次,用量1-1.5kg,小年树第2次可不施或少施。不能单施氮肥、磷肥及过量施磷肥。1.4.5 施肥方法1.4.5.1 土壤施肥幼龄树以主干为中心采取逐年扩穴深施方法成年树可用条沟、环状沟或穴施,施肥位置在树冠滴水线附近,深30-40cm,厩肥、火土灰宜深,化肥可浅,施后覆土。可结合冬季翻土置入土中,几种施肥方法可轮换使用。1.4.5.2 叶面施肥(根外追肥)应根据杨梅树生长结果及树势而定,使用浓度视气温、空气温度以及叶、果等器官幼嫩程度而异。夏季宜早、晚或阴天喷施。果实采收前40d应停止叶面施肥。1.5 水分管理1.5.1 灌溉要求灌溉水无污染,水质应符合gb/t484072-2001规定。干旱时及时浇水。1.5.2 排水设置排水系统,雨季注意及时排水。1.6 整形修剪1.6.1 主要树形1.6.1.1 自然圆头形主干上配置三至五个主枝,主枝之间分布均匀,主枝基角45-50°;每个主枝配置2-3个副主枝,呈顺向排列并适当短剪,达到各级枝间长短适当,从属关系明显。1.6.1.2 矮冠疏层形定干高度40cm-50cm,全树5个分枝,分两层排列,具明显中央领导干。第一层3个主枝,每二层2个主枝,树高控制在3.0米左右,第一层主枝与第二层主枝的层间距80cm-100cm,第一层主枝开张基度为70°左右,每主枝上配置副主枝2-3个,呈顺向排列;第二层主枝开张基角60°左右;第二层主枝延伸方向在第一层主枝之间。1.6.2 修剪要点1.6.2.1 幼树期及结果初期 幼树生长旺盛,应重视夏季修剪。主要以培养树形和扩大树冠为主。对骨干枝、延长枝适度短截,对非骨干枝轻剪长放,并结合撑、拉、吊等技术,使主枝角度适度开张,改善光照,提早结果,逐渐培养各类结果枝组。1.6.2.2 成年树 前期保持树势平衡,培养各种类型的结果枝组,中后期采取抑前促后,回缩更新,培养新的枝组,防止早衰和结果部位外移。结果枝组要不断更新,同时重视夏季修剪。1.6.2.3 衰退树更新修剪 主要有主枝更新和主干更新两种。主枝更新是利用已有徒长枝培养成主枝,疏除主枝或短截主枝,促发新枝,重新形成主枝;主干更新则是在2-3年内将主干短截到有新枝发生的部位,重新形成树冠1.6.3 修剪技术1.6.3.1 除萌春季发芽后到秋季生长停止前及时去树体上的无用萌蘖,包括主干基部发生的徒长枝;主枝、副主枝和大型枝组背面发生的过强枝条。1.6.3.2 摘心春季枝梢开始生长后,组织尚未木质化时进行。可提高座果率,减少落果;还可促进树冠空秃部分的徒长枝抽发二次枝,培养成结果母枝。1.6.3.3 拉枝和撑枝 拉枝一般用面条或包装带系在枝条的中部,按枝条要求角度把枝条向水平方向拉开,系着枝条的部位用橡皮或其它软垫垫铺,避免树皮擦伤感染病害。撑枝用坚固的木桩撑大主枝和主干所成的角度。1.7 花果管理1.7.1 短截结果枝花芽过量的,2月至3月中旬,短截全树1/5-2/5的结果枝。1.7.2 人工疏果东魁、鸡蛋杨梅等果形较大品种提倡人工疏果,分2次进行。第一次,盛花后20天疏掉密生果、小果和劣果;第二次,谢花后20天-35天果径1cm左右时,疏小果、劣果;平均每果枝留果2个。1.8 病虫害防治1.8.1 防治原则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经济阈值,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将防治病虫害的农药残留量控制在规定标准范围内,减少对环境污染,促进杨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8.2 农业防治1.8.2.1 选择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强的优良品种1.8.2.2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1.8.2.3 实施翻土、修剪,及时清除病虫为害枝条,改善杨梅园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基数。1.8.3 物理防治1.8.3.1 利用灯光防治,对蛾类趋光性强的害虫,采用灯光诱杀成虫。1.8.3.2 对尺蠖、蓑蛾类采用人工捕杀幼虫、成虫和虫茧。1.8.3.3 对果蝇采用糖醋液诱杀1.8.4 生物防治1.8.4.1 改善杨梅园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寄生蜂、食蚜蝇等天敌防治蚜虫等1.8.4.2 应用生物源农药如bt、阿维菌素等防治病虫害1.8.5 化学防治1.8.5.1 改进喷药技术,提倡低容量喷雾1.8.5.2 合理用药按照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执行。见附录b、附录c。1.8.5.3 禁止使用农药见附录a1.9 果实采收1.9.1 采收时期杨梅成熟和采收时期因品种和产地而异,按品种特性和根据果实成熟度适时采收。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同一树果实成熟先后不一,要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