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在我们页面有这么一段标签: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现在在页面加入这么一段脚本: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在firefox以及ie 8下打开页面,在标签testdiv(灰色方块)上单击,结果分别如下截图:
firefox下结果
ie 8下结果
可以看到,两者结果并不相同?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是由于ie浏览器以及firefox对于冒泡型事件的支持层次不同造成的。(如对冒泡事件不是很了解可先查询相关资料)
(1)在ie 6以及后续版本,冒泡事件支持的层级达到document对象。
(2)在firefox(准确的说应该是mozilla1.0以及更高版本),对冒泡事件的支持一直上升到window窗口对象。
于是就造成了上面事件响应结果的不同。
另外,有个有意思的地方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就是事件目标的响应顺序。(冒泡事件的响应顺序。。。好像有点废话)我们知道,firefox同时支持两种事件模型,也就是:捕获型事件和冒泡型事件。在这里明显事件处理函数作用在了冒泡阶段。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直接给事件处理函数属性赋值的话,比方说: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document.body.onclick=func;
事件处理函数将被添加到事件的冒泡阶段。
以上就是对于ie、firefox里面冒泡事件响应层级的一点介绍,同时顺带介绍了采用传统事件处理函数直接赋值的默认处理。详细的讲解可参见大牛nicholas c. zakas所著的《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
ps:以上内容仅仅为个人读书笔记,如有错漏,随时欢迎指正。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前端爱好者们共同分享你们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