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发病初期病部表皮失去光泽,以后患部渐呈皱缩,粗糙龟裂,出现很多突起我瘤状物,在主干随着龟裂的扩大、加深,部分皮层翘起或剥落,严重时病害向深层扩展,延及木质部,木质部变成褐色,使患部以上枝条枯死,叶片脱落,全株树势衰退,甚至死亡。如主干不受为害,主枝、侧枝受为害,树势衰弱。
病原本病的病原不详。
发病规律病菌靠风雨、昆虫传播,病菌从伤口入侵,在高温多湿天气容易流行。
防治方法
①耕作时尽量保护好树干,避免造成伤口,减少病菌入侵机会。
②主干或主枝发现受感染,要及时刮除病部,然后涂药,药剂可用氧氯化铜浆,或75%百菌清加50%瑞毒霉(1:1)50~100倍液,或用69%安克锰锌加75%百菌清(1:1)50~100倍液等。每隔15~20天涂1次,连涂3次或多次涂药直到病状消失。
③发现侧枝染病要及时喷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40%灭病威悬浮剂600~800倍液,保护新枝不受为害。
④剪除或短截发病大枝,并集中烧毁。较荫蔽的树冠要疏枝,使通风透光,减少发病。
⑤加强对处理后的病树的肥水管理,做好松土培肥及根外追肥工作,使树势逐渐恢复。
1.2.2一般传染性病害
(1)叶斑病
荔枝、龙眼成叶或老叶上常见的叶斑病,有灰斑病、白星病、褐斑病、叶尖焦枯病等。在我国荔枝、龙眼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严重的可导致落叶、使树势衰退,影响产量和品质。
症状
灰斑病也称多毛盘孢灰斑病、叶斑病。病斑多从叶尖向叶缘扩展。初期病斑圆形至椭圆形,赤褐色,后逐渐扩大,或数个斑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后期病斑变为灰白色,病斑可见针头大小黑色粒点,不会出现朱红色液点。
白星病也称叶点霉灰枯病。初期叶面产生针头大小圆形的褐色斑,扩大后变为灰白色,边缘褐色,斑点上面生有数个黑色小粒点。叶背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周围有时出现黄晕。
褐斑病也称壳二孢褐斑病,初期产生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叶面病斑中央灰白色或炎褐色,边缘褐色。叶背病斑淡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常数个斑台成不规则大病斑,蔓延至叶基,引起落叶。
病原3种斑病的病原均是真菌。其中灰斑病的病原是(pestatotiasp.);白星病的病原是(phyllostictasp.);褐斑病的病原是(ascochytasp.)。
发病规律以分生孢子器、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是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借风雨传播,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后侵入叶片为害。此病以夏秋发生较多。严重的可引起早期落叶。
老果园,栽培管理差,排水不良,树势衰弱以及虫害严重的果园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质肥,及时排除果园积水,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对衰老果园要更新修剪,同时注意抓清园,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
②对有发病史的果园,夏秋要经常检查,发现有病害发生,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有: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夜,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咪鲜胺锰络合物可湿性粉剂1500倍,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2)藻斑病
藻斑病是荔枝、龙眼叶片常见的病害,各产区均有发生。发生严重时,叶片密布藻斑,影响光合作用,使树势衰弱。
症状主要发生在成叶或老叶上。叶片受害初期灰绿色,后期转为紫褐色,病斑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斑边缘多不整齐,斑面有时有橙褐色的绒状物,是藻类的子实体,后期转为暗褐色。
病原荔枝、龙眼的藻斑病是一类绿藻(cephaleruosvirescenskunze),属弱寄生性,以营养体和子实体在病叶上越冬。
发生规律果园太密,郁蔽,通风透光性差,在温湿条件适宜情况下,越冬的绿藻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传播,侵入寄主内,在表皮细胞和角质层之间生长蔓延,并伸出叶面,形成营养体,随后产生子实体,散出的游动孢子借雨水再次侵染寄生,使病害扩大蔓延,在多雨季节有利于藻类繁殖,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
防治方法
①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质肥,及时排除积水,合理修剪,使树体既健壮又不互相荫蔽,减少病害发生。
②发病初期以及清园后喷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3)煤烟病
本病为害荔枝、龙眼的枝、叶、果时,形成一层黑色霉层,阻碍光合作用,影响树势,降低果实品质。
症状叶片受害,初期表现出暗褐色霉斑,继而向四周扩展成绒状的黑色霉层,严重时全叶被黑色霉状物覆盖,故称煤烟病。严重的在干旱时部分自然脱落或容易剥离,剥离后叶表面仍为绿色。后期霉层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或刚毛状突起。
病原龙眼、荔枝煤烟病病原是一类真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属半亚菌亚门,其种类多达10余种,其中除小媒怠菌(capnodiumxpp.)等。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病部越冬,第二年,温湿适宜条件下,越冬病菌产生孢子,借风雨及昆虫活动而传播。由于多数煤烟菌以昆虫分泌的蜜露为养料而生长繁殖,故其发生轻重与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发生为害关系密切,因此,凡介壳虫、蚜虫、粉虱等发生严重的果园煤烟病发生严重。此外,花期的花蜜散布在叶片上可诱发煤烟病,荫蔽和潮湿的果园,树势衰弱的果园亦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①适当修剪,开天窗,使树冠通气透光。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减少发病。
②及时防治介壳虫、粉虱、蚜虫等害虫。
③选用合适农药进行防治。40%速扑杀乳油700~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治虫,30%氧氰化铜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800倍液防治煤烟病。
(4)菟丝子
菟丝子是一年生攀缘性草本寄生性种子植物,失管龙眼苗圃及果园发生较多,为害轻的影响生长,重的可导致植株死亡。
症状苗木受害,枝条被菟丝子缠绕可生缢痕,生长不良,苗木质量差,严重时可枯死。果园植株受害,菟丝子繁殖快可覆盖树冠,影响枝叶生长,造成叶片黄化脱落,枝梢干枯,树势衰弱,甚至全株枯死。
病因常见的有日本菟丝子(cuscutajaponicachoisy)和中华菟丝子(cuscutachinesislamb)两种。
发病规律菟丝子靠种子繁殖传播,当种子成熟后落入土中,休眠越冬,翌年3、4月间温湿适宜时萌发,种子的胚根伸入土中,胚芽伸出土面,形成菟丝,在空中来回旋转,遇到适宜的寄主就缠绕在上面,当吸根伸入寄主后,从寄主中吸收养分和水分,不断生长,可覆盖树冠。夏末开花,秋季陆续结果,成熟后蒴果破裂,散出种子,落地越冬。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有菟丝子发生的果园,种子未萌发前进行中耕深埋。
②已发生过的果园,春末夏初一经发现要及时连同寄主受害部分一起剪除,由于其断茎能发育成新株,故一定要清除干净,以免再传播。
③在菟丝子生长季节,掌握在开花结籽前以及新梢老熟后4~6月在树冠上喷6%草甘膦水剂200~250倍液,5~8月用250倍液,9~10月气温较低时用200倍液。
(5)地衣和苔藓
地衣和苔藓管理粗放、低洼潮湿的荔枝、龙眼园,尤其是荔枝、龙眼老树上常见的病害,植株枝干受害后,树体营养被夺取,新梢生长受阻。
症状地衣是一种低等植物,它以青灰色或灰绿色的地衣叶状体组织附生在树体枝干上,吸取树体的水分和养分,导致植株生长差,树势衰弱。苔藓是一种低等植物,它以淡绿或绿色的苔藓假根附在树体枝干或叶片上吸取树体或叶的水分和养,受害严重时枝干部分或大部分被苔藓覆盖,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使树势衰退。
病原荔枝、友眼树上常见的地衣有(alectoriaspp.和parmeliaspp.),苔藓有(bardellaspp.、frullaoiaspp.和meteoriumspp.)三类。
发病规律老产区,或失管果园和低洼潮湿、密蔽的果园繁殖蔓延快,晚春初夏的4~6月为害最多,高温干旱,低温少雨的繁殖蔓延缓慢。
防治方法
①过密果园要适当间伐修剪,剪除过密枝、阴枝、枯枝,以利通风降湿。
②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质肥料,增强树势,减轻发病,平地果园雨季及时排除积水。
③严重发生果园,冬季进行树干涂白,春季雨后,用竹片或刷子刮除,并涂10%~15%石灰乳或喷1%波尔液或30%氧氯化铜500倍液。
(6)鸭头绿
“鸭头绿”是荔枝果实受害后,近果蒂到果肩附近暗绿色,并有黑色小点分布果面,农民称为“鸭头绿”或冠于“胡须”桂味。受害果品质变化不大,但商品价值比较差。
病因不详。
发病规律
老的桂味荔枝树,比较荫蔽且瘿螨为害严重的果园比较常见。
防治方法
①老树要回缩更新使枝条生长健壮,过密枝要疏删使树冠通风透光,可以减少“鸭头绿”发生。
②喷药防治瘿螨害虫,也可减少“鸭头绿”发生。
1.2.3非传染性病害
(1)裂果
荔枝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裂果现象,容易裂果的品种一般年份裂果率达20%~30%,严重年份裂果率达70%~80%,给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
症状多数情况果皮纵裂,也有横裂,由于裂果的果肉露出,易感染一些腐生的细菌或真菌,使果肉很快变质腐烂、脱落,不脱落的也失去商品价值。
病因是一种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