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一九零五行业门户网

机工社制造业*技术译丛介绍

目前,我国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原始创新,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学习国外的*制造技术和经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创新体系已势在必行。
为此,机械工业出版社为我国的制造业科技人员引进、纳新国外*制造技术的出版资源,翻译出版上的制造业*技术著作,推出这套“制造业*技术译丛”,以期在*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方面为广大读者做出贡献,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推进科研与实践水平的不断进步。
丛书特点:
内容*丰富——关注节能降排技术,代表相关专业的技术前沿,对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有较强的指导、借鉴作用。同时涵盖制造业各行业(机械、材料、能源),既包括新的设计方法、制造工艺等技术,又包括对传统技术的改进。
地区引纳广泛——主要从节能、绿色制造技术较为前沿的国家以及制造业较发达国家引进,其他国家的制造科技图书也在选译之内。
种类形式多样——专著、应用技术图书、手册等种类丰富,书籍、光盘形式灵活多样。
读者层次面广——面对制造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高等学校的教授、学者和学生也可按层次、水平各取所需。
图书类别:焊接
书名:全面焊接管理
丛书名:制造业*技术译丛
书号:978-7-111-20887-7tg4
作者:(美)巴克霍夫(barckhoff,j.r.)著;苏晓鹰,温惠娟译
出版日期:2007年4月
开本:a5
页数:167页
字数:166千字
定价:22.00元
内容简介:
全面焊接管理是一种致力于改进的体系,它包括管理原理和采用设计手段的策划过程。一个公司通过采用这种全面焊接管理,能够提高焊接质量和生产率,从而使公司更具竞争力并获得更大的利润。
目录:
译丛序言
献辞

感谢辞
作者说明
引言
第1章管理者对焊接的传统观念
第2章对管理体系的需求
第3章全面焊接管理体系的原理
第4章识别和获得提*机会的三阶段方法
第5章焊工支持体系
第6章五项焊接工作
第7章四个重要职能及其五个关键成果区域
第8章*阶段——调查与评价
第9章六个管理步骤
第10章第二阶段——管理计划和制定目标
第11章第三阶段——实施与保持
第12章案例研究
第13章开始行动
词汇术语表
序:
一、制造技术长盛永恒
*制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由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而来,通常可以认为它是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交叉、融合和集成,综合应用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制造全过程,包括市场需求、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装配、检测、销售、使用、维修、报废处理、回收利用等,以实现、敏捷、、低耗、清洁生产,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当前的*制造技术是以产品为中心,以光机电一体化的机械制造技术为主体,以广义制造为手段,具有*性和时代感。
制造技术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设想、概念、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和手段,是所有工业的支柱,是国家经济与国防实力的体现,是国家工业化的关键。现代制造技术是当前世界各国研究和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它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引入到制造技术,使制造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制造系统和制造科学。制造系统由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组成,物质流是本质,能量流是动力,信息流是控制;制造技术与系统论、方法论、信息论、控制论和协同论相结合就形成了新的制造学科。
制造技术的覆盖面极广,涉及到机械、电子、计算机、冶金、建筑、水利、电子、运载、农业以及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管理科学等领域。各个行业都需要制造业的支持,制造技术既有普遍性、基础性的一面,又有特殊性、专业性的一面,制造技术具有共性,又有个性。
我国的制造业涉及以下三方面的领域:
机械、电子制造业,包括机床、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机械设备、电子通信设备、仪器等;
资源、加工工业,包括石油化工、化学纤维、橡胶、塑料等;
轻纺工业,包括服装、纺织、皮革、印刷等。
目前*制造技术沿着化、绿色化、高技术化、信息化、个性化和服务化、集群化六个方向发展,在加工技术上主要有超精密加工技术、纳米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极限加工技术、绿色加工技术等,在制造模式上主要有自动化、集成化、柔性化、敏捷化、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协作化和绿色化等。
二、图书交流渊源流长
近年来,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制造业领域的发展、技术进步及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制造业科技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国外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状况、成果取得情况及*技术应用情况等。
必须看到,我国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加强原始创新,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学习国外的*制造技术和经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创新体系。
国家、地区间的学术、技术交流已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远一些,唐玄奘去印度取经可以说是一次典型的图书交流佳话。图书资料是一种传统、永恒、有效的学术、技术交流方式,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清代学者严复就翻译了英国学者赫胥黎所著的《天演论》,其后学者周建人翻译了英国学者达尔文所著的《物种起源》,对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图书是一种信息载体,图书是一个海洋,虽然现在已有网络、光盘、计算机等信息传输和储存手段,但图书更具有广泛性、适应性、系统性、持久性和经济性,看书总比在计算机上看资料要方便习惯,不同层次的要求可以参考不同层次的图书,不同职业的人员可以参考不同类型的技术图书,同时它具有比较*的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当然,技术图书的交流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不够及时,翻译的质量也是个关键问题,需要及时、快速、高质量的出版工作支持。
机械工业出版社希望能够在*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方面为广大读者做出贡献,为我国的制造业科技人员引进、纳新国外*制造技术的出版资源,翻译出版上的制造业*技术著作,从而能够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推进科研与实践水平的不断进步。
三、选译严谨质高面广
1)精品重点高质本套丛书作为我社的精品重点书,在内容、编辑、装帧设计等方面追求高质量,力求为读者奉献一套高品质的丛书。
2)专家选译把关本套丛书的选书、翻译工作均由国内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充分保证了内容的*性、适用性和翻译质量。
3)引纳地区广泛主要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引进一系列*制造技术图书,组成一套“制造业*技术译丛”。当然其他国家的制造科技图书也在选择之内。
4)内容*丰富在内容上应具有*性、经典性、广泛性,应能代表相关专业的技术前沿,对生产实践有较强的指导、借鉴作用。本套丛书尽量涵盖制造业各行业,例如机械、材料、能源等,既包括对传统技术的改进,又包括新的设计方法、制造工艺等技术。
5)读者层次面广面对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制造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按照不同层次和水平要求各取所需。
四、衷心感谢不吝指教
首先要感谢许多积极热心支持出版“制造业*技术译丛”的专家学者,积极*国外相关图书,仔细评审外文原版书,*评审和翻译的专家,特别要感谢承担翻译工作的译者,对各位专家学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深切敬意,同时要感谢国外各家出版社版权工作人员的热心支持。
本套丛书希望能对广大读者的工作提供切实的帮助,欢迎广大读者不吝指教,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图书类别:机械加工
书名:磨削加工技术
丛书名:制造业*技术译丛
书号:978-7-111-21709-1
作者:(日)庄司克雄著;郭隐彪,王振忠译
出版日期:2007年9月
开本:b5
页数:193页
字数:231千字
定价:2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磨削加工机理为重点,对磨削砂轮、磨削加工的表面粗糙度、磨削模型、磨削力、砂轮修整、磨损、磨削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形成相对完善的磨削理论,同时在内容上尽可能地将磨削现象用模型化的方式表示,并采用大量理论实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立体照片,深入地论述了磨削加工的本质,本书在磨削加工技术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作用。
本书共8章,主要有磨削加工概要;磨削砂轮知识;磨削加工的表面粗糙度理论;磨削机理;磨削力理论;砂轮的修形和修锐;砂轮的磨损和再生作用;当前磨削新技术等。
目录:
译丛序言
前言
第1章磨削加工概要
第2章磨削砂轮
第3章磨削加工的表面粗糙度
第4章磨削机理
第5章磨削力
第6章砂轮的修形和修锐
第7章砂轮的磨损和再生作用
第8章磨削新技术
前言:
磨削加工技术是现代精密超精密加工中的zui重要加工手段之一,是制造精密设备的关键工序,是机械加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磨削加工就是定义为精加工范畴,当今微纳米加工技术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磨削新技术。精密磨削的关键设备是的,其技术的保密程度也是机械加工领域zui高的,是世界各国科技投入较大、同时集中体现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一项技术。
本书作者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教授庄司克雄,*从事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特别是在精密超精密磨削加工上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他是日本磨粒加工学会理事长,日本精密工学会东北支部长,日本机械学会东北支部长,日本精密加工研究会会长。本书是庄司克雄三十几年从事磨削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希望通过此书能给我国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技人员、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份比较齐全的参考资料。
本书以磨削加工机理为重点,结合笔者*从事该领域研究经验的积累,对磨削砂轮、磨削加工的表面粗糙度、磨削模型、磨削力、砂轮修整、磨损、磨削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形成相对完善的磨削理论,同时在内容上尽可能地将磨削现象用模型化的方式表示,并采用大量理论实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立体照片,相当深入地论述了磨削加工的本质,本书在磨削加工技术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作用。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成都精密光学工程中心李伟主任、许乔博士、吴遥工程师及厦门大学机电工程系徐雅珍老师、郑琳硕士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虽然我们尽力做好翻译工作,但也难免有错误和遗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给予帮助,以便这本书能够更忠实于原著。
图书类别:模具
书名:冷成形与精冲:冷成形工艺、材料性能、零件设计手册
丛书名:制造业*技术译丛
书号:978-7-111-24208-6
作者:(德)施密特(schmidt,r.a.)等著;赵震等译
出版日期:2008年6月
开本:a5
页数:213页
字数:216千字
定价:65.00元
内容简介:
精冲成形技术,使以极少的加工工步生产出形状非常复杂的零件成为可能,既保证了高精度的表面质量,又可以复合成形出可直接用于装配工序的成品零件。本书是精冲成形领域的专家和教授结合多年精冲成形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所形成的大量经验的总结。书中介绍了冷成形与精冲用材料的基本原理、力学性能、成形工艺、剪切分离工艺、精冲与成形工艺极限、模具制造与润滑、工艺虚拟设计方案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精冲成形相关行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科研人员和师生的重要参考文献。
目录:
译丛序言
译者序
导言
第1章绪论
第2章基本原理
第3章成形工艺
第4章剪切分离工艺
第5章精冲与成形工艺极限
第6章钢种
第7章钢材的力学性能
第8章成形过程控制与模具质量
第9章工艺虚拟设计方法
导言:
鉴于目前汽车、机械、设备、消费品等行业对所需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精度已成为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和装配过程中越来越被重视的因素。为了大批量、、经济地生产这些零件,就需要尽可能地减少零件的加工工序,进而降低原材料成本、模具成本、设备运营成本、物流及质量控制成本。因此有必要设计和制造集成多个零件功能的单一复杂零件,从而zui小化加工工序。
对于越来越多的复杂成形零件而言,精冲工艺通过与多种冷成形工艺结合,为业内制造者提供了一个看似十分矛盾的解决方案:以极少的加工工步制造出形状非常复杂的零件。除了保证零件十分光洁、高精度的表面质量外,精冲工艺还能复合成形多种不同的几何特征,例如凸缘、挤压、压印、拉深等。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复合工艺能生产出成品零件,直接用于装配工序。这些都需要与此相关的从业人员,如模具设计人员、产品工艺设计人员和制造工程人员具备材料、模具和系统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设计出*、可行的制造技术方案。
本书的目的在于简明、清晰地向读者介绍当今*的精冲成形技术。为此,本书介绍了材料学、剪切和成形方面的基本原理,并从设计经济的精冲生产工艺的角度,提出了实用的参考建议。
本书由与精冲成形工艺相关的各方面专家共同编撰,向读者全面介绍了精冲成形工艺各环节的技术关注点,旨在帮助精冲生产领域的从业人员在材料选择、设备选用和模具设计时,特别是在实现大批量零件的可靠生产、保障产品的质量、有效延长模具寿命方面提供有益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性参考。
其它类似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