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乳化液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剂和矿物油,由于大量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形成了纳米尺寸的微小油滴,同时表面活性剂成为一层稳定的保护膜,很难实现有效破乳。
目前常用的处理技术有气浮、化学絮凝联合气浮、化学和电化学技术、化学破乳剂、膜技术及生物技术等。由于油滴尺寸小、质轻,通常需要很长的停留时间,油水分离比较缓慢且低效。
尽管化学破乳剂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处理后化学破乳剂会在留在水中,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并且很难实现破乳剂的回收。开发新型高效和低成本的机加工废液处理技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济大学研究者设计合成了一种功能化磁性纳米粒子(functional magnetic nanoparticle, fmnps),并通过飞纳电镜温控样品杯研究了 fmnps 对废弃乳化液的处理效果及其破乳过程和机制。
破乳过程
在 fmnps 作用下乳液的破乳经历了两个过程:
首先是 fmnps 分散并吸附到液滴表面,引起液滴的絮凝聚并,液滴的尺寸有一定程度的增大;
随后,在磁场的作用下,表面吸附有 fmnps 的液滴群体进行定向迁移,迁移过程中,由于液滴间的相互挤压也会出现液滴的进一步聚并,终液滴从连续相中分离出来。
(a-c) fmnps 在液滴表面的分布 (d) fmnps 与乳化剂 (0.125 g/l sdbs) 的结合状况,(e) fmnps与乳化剂 (1.0 g/l sdbs) 的结合状况,(f) 乳化剂 (1.0 g/l sdbs) 的网络结构
fmnps 加入到乳状液中后,先要经历扩散过程,迁移到液滴表面(a-c),并与液滴表面的表面活性剂发生相互作用,进而粘附在液滴表面。由于液滴与表面活性剂间的结合,会改变乳状液原本的网络结构(d-f)。乳液有一定程度的失稳,出现液滴的絮凝和聚并,液滴的尺寸增大,后在磁场作用下分离出来。
在此类含水样品的研究中,传统扫描电镜(sem)无法直接观察样品,通常需要将样品干燥后在放入 sem 观察,但是干燥后样品中的凝胶结构塌陷,破坏了样品内部真实的形貌。
飞纳(phenom)电镜温控样品杯可以将含水样品迅速冷冻,然后放入样品仓观察,保留了样品内部的空间结构,对于含水样品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快速可行的研究方案。
利用飞纳电镜温控样品杯观察在不同活性剂浓度下,乳液结构的变化
含水样品研究方法对比
· cryo-sem:操作复杂、样品制备复杂、成本高
· 干燥(冷冻干燥):结构塌陷,不利于 “破乳” 机制分析
· phenom 温控样品杯:操作简单、效率高、成本低
参考文献
peng, k., xiong, y., lu, l., liu, j., & huang, x. (2018). recyclable functional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fast demulsification of waste metalworking emulsions driven by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6(8), 9682-9690.